✔ 最佳答案
《水滸傳》是一部龐大而複雜的小說。不論其表達的思想或版本問題都相當值得探討。就思想而言,水滸傳的情節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七十回以宋江、晁蓋為首,逐漸吸納四方豪傑上梁山。在這些好漢之中,有自願上山者;有被貪官污吏逼上梁山者;也有受到感召而上山者。不論如何,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腐敗的政治。直到一百零八條好漢齊聚忠義堂,排座次。這一階段中,梁山英雄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令人大呼痛快,有藉此發洩對政治現實不滿的意味。
後五十回,則描寫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為國家效力的過程。北征遼國、剿滅田虎、王慶,眾頭領盡皆無損,威震四方。南征方臘一役,卻使梁山泊英雄七損八傷,其生存者,並未因此而獲得合理的回報,反遭奸臣所害,梁山好漢幾乎沒有一個善終。表現出忠心為國的無奈。這兩個階段的作為與結局雖然大相逕庭,但是,全書所標舉的忠義思想卻未曾改變。有人認為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似乎有些矛盾,比較起前七十回的痛快,後五十回寫到受招安之後,這些好漢的作風顯得拘謹多了,但也由偏道走向正統,這也是宋江與其他三寇不同之處,並應了天書之正道。與其說他們向當朝低頭,不如說是為全大義而不得不然。因此,若以忠義思想而言,全篇一百二十回的思想應該是一致的。
水滸傳的作者,一直以來,都認為是元朝的施耐庵;也有人說是羅貫中。但是最近,有愈來愈多的人認為施耐庵可能只是某位文學家的託名,而並非真有其人。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論調,至少有二個原因:首先,我們對施耐庵的資料知之甚少,連水滸傳中署名施耐庵所做的序,也有人懷疑其真實性。甚至有人認為這篇序文根本是金聖歎所做的。
其次就牽涉到水滸傳這部小說的性質了,由於水滸傳所描寫的內容,是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起而對抗腐敗朝廷的故事,最後以宋江魂聚蓼兒洼做為結局。多少反映了忠誠及正義之士的悲情與無奈。並且批露當時朝政腐敗的現象,或多或少都被當政者視為禁忌。水滸傳的作者為了避免遭受迫害,不以真實姓名傳世,是合理的推測。既然如此,施耐庵是否真有其人呢?清楊新所作的《故處士施公墓志銘》中,提到有關施耐庵的事蹟,其中說到施耐庵是元至順辛未年的進士,卻因志行高尚而不做官,明初,徵書下至,堅持不仕。但這是清朝人楊新的說法,距離元末已有數百年了,年代久遠,其真實性不高,而且族譜附會名人,也是常見的現象。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施耐庵的資料太少,而否定其創作水滸傳的說法。因此目前較常見的說法是,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講到版本的問題,要先談到水滸故事的源流,有關宋江等人的故事,從北宋末、南宋初年就已開始流傳,到元末明初寫定成書,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時間,相較於三國故事的成型時間要短得多。這要歸功於說話及雜劇的盛行。宋江厥起的時代正當說話藝術最盛行之際,有關宋江的事蹟雖亦見於史書,但份量並不多。由於有史實依據,再加上說書人加油添醬,使其結構日趨龐大,最後寫定成書。根據研究,水滸傳最初的版本應該是一百二十回本,後來金聖嘆將其腰斬為七十一回而以第一回為楔子,終於排座次,又以盧俊義的一場惡夢草草收場。假託為貫華堂古本,加上署名為施耐庵的序。即成了現今通行的七十回本。以上二種版本是水滸傳眾多版本之中最流行的二種。也許金聖歎將水滸傳截為七十回本,有其特殊用意,但也使其完整性受到影響。因此本社仍採用全傳本,亦即一百二十回本,使讀者能讀到較完整的水滸故事。
水滸傳反映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會亂相。書中處處可見官員行賄及壓迫百姓之事實,表現出當時百姓有苦無處伸張的現象。此時宋江等眾起而與當朝政府對抗,多少替百姓出了一口怨氣。再經由說話人誇大增飾,進而成為一部龐大的著作。官逼民反是本書的中心思想,它清楚的告訴為政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為政者知所借鏡。
至於文學方面,雖然書中主要人物有一百多人,人物個性卻十分生動活潑,每個人物皆有其不同特性,其人物之言語、舉止皆與其身分、地位緊密配合。使讀者從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感受他們的個性。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事,金聖嘆將其列為六才子書之一,在文學史上更位列明朝四大奇書之一。雖然史冊記載宋江等輩為盜匪,最後卻轉變成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這並不是違背史實,而是讓人們看清那個時代不公平的現象。此外,水滸傳也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俠義小說,雖然其表現手法與現今的武俠小說略有不同,彰顯正義的精神卻是一致的,這就是水滸傳能歷久彌新的原因。自從司馬遷敘游俠,到當代的武俠小說這段過程中,水滸傳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並繼續在文學史上散發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