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外交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方面的活動。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
1890年俾斯麥落台後,德國,奧匈及俄國不再結盟,
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攻打,德國的俾斯麥於一八七一年吞併阿爾薩斯及洛林,此舉嚴重地破壞國際和平。阿爾薩斯及洛林問題毒害了法德關係及使這兩個民族之間感覺到的痛苦有增無已。
上文列出戰爭的基本因素顯示了不單止德國,以及其它國家也應對戰爭爆發負上責任。近代作家認為德國不是無罪,但罪不致列強控告她那麼大。很明顯,裁決斷定德國是唯一有罪的民族是不正確的。無論如何,我們如果細心地研究戰爭爆發的近因,我們會發覺德國需對戰爭負上較大的責任。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於波斯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被暗殺是挑起戰爭的事件。實際上,沒有內在的理由解釋為何這事件導致奧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發生戰爭。奧國的行動是根據維也納的政策。奧匈帝國咨詢她的盟友並瞭解到德國會全力支持奧國採取任何行動。這種承諾後來被稱為德國給與奧國的空白支票。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放開了那奔跑的馬的馬彊。奧國立即擬定一份相信是不可接受的最後通鍱交與塞爾維亞人。但塞爾維亞的答覆是意外地溫和及有誠意妥協。雖然如此,奧匈帝國卻認為是極失望的回覆。她接著斷絕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係及宣戰。
沒有人懷疑德國確實地鼓勵奧匈帝國採取軍事行動去對付塞爾維亞這小帝國。我們合理地相信,如果奧國在危機開始的時候得不到德國的鼓勵,她便永遠不敢在隨後幾天內表現得如此不妥協的。後來,德國也許想影響俄國的行動,但是太遲及沒有效用了。再者,德國亦有向奧國施壓力,促使後者傾向修改及妥協。
無可懷疑,俄國眼見德國決心支持其盟友及奧匈帝國的意志去摧毀塞爾維亞,不得不挺身而出作為第一個國家調派軍隊。這調派必然對其它國家的官員們有不良的影響。在另一方面,德國明顯是第一個向別國宣戰的國家。如此便自然地使到奧塞戰爭轉變而成一次歐洲國家的大衝突。在戰爭的擴散,東西方衝突的結合及破壞巴爾幹半島戰爭地區化方面,德國的結盟制及德國的政策應在促成戰爭的來臨方面負上特別大的責任。再者,德國憤世嫉俗的決定,違反了一八三九年倫敦條約所宣佈莊嚴的國際承諾。比利時的侵略意味著德國在開始時喪失了道德上的支持,而西方強國則在對抗德國侵畧的堅定立場上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後階段,戰爭的責任應落在軸心國家身上。
奧國最後通鍱向塞爾維亞的發出,毫無疑問德國已知悉及已批准,是第一罪過。這便減低了俄國不參與及奧塞戰爭局限於某一地區的願望。第二罪過是德國向俄國及法國發出的最後通鍱。雖然我們不可以用最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來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但德國此種不妥協態度要比歐洲其它國家負上較大部份的責任。
想得到更詳細的資料登入
--->
http://www.cc pass.edu.hk/~tb17/re sponsibilities_in_ww 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