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1890年俾斯麥落台後,德國在外交關係上面對的主要困難~

2007-02-02 5:13 am
Pls~~~help me.......
AL psspaper~~~

回答 (3)

✔ 最佳答案
外交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方面的活動。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
1890年俾斯麥落台後,德國,奧匈及俄國不再結盟,
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攻打,德國的俾斯麥於一八七一年吞併阿爾薩斯及洛林,此舉嚴重地破壞國際和平。阿爾薩斯及洛林問題毒害了法德關係及使這兩個民族之間感覺到的痛苦有增無已。
上文列出戰爭的基本因素顯示了不單止德國,以及其它國家也應對戰爭爆發負上責任。近代作家認為德國不是無罪,但罪不致列強控告她那麼大。很明顯,裁決斷定德國是唯一有罪的民族是不正確的。無論如何,我們如果細心地研究戰爭爆發的近因,我們會發覺德國需對戰爭負上較大的責任。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於波斯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被暗殺是挑起戰爭的事件。實際上,沒有內在的理由解釋為何這事件導致奧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發生戰爭。奧國的行動是根據維也納的政策。奧匈帝國咨詢她的盟友並瞭解到德國會全力支持奧國採取任何行動。這種承諾後來被稱為德國給與奧國的空白支票。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放開了那奔跑的馬的馬彊。奧國立即擬定一份相信是不可接受的最後通鍱交與塞爾維亞人。但塞爾維亞的答覆是意外地溫和及有誠意妥協。雖然如此,奧匈帝國卻認為是極失望的回覆。她接著斷絕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係及宣戰。

沒有人懷疑德國確實地鼓勵奧匈帝國採取軍事行動去對付塞爾維亞這小帝國。我們合理地相信,如果奧國在危機開始的時候得不到德國的鼓勵,她便永遠不敢在隨後幾天內表現得如此不妥協的。後來,德國也許想影響俄國的行動,但是太遲及沒有效用了。再者,德國亦有向奧國施壓力,促使後者傾向修改及妥協。
無可懷疑,俄國眼見德國決心支持其盟友及奧匈帝國的意志去摧毀塞爾維亞,不得不挺身而出作為第一個國家調派軍隊。這調派必然對其它國家的官員們有不良的影響。在另一方面,德國明顯是第一個向別國宣戰的國家。如此便自然地使到奧塞戰爭轉變而成一次歐洲國家的大衝突。在戰爭的擴散,東西方衝突的結合及破壞巴爾幹半島戰爭地區化方面,德國的結盟制及德國的政策應在促成戰爭的來臨方面負上特別大的責任。再者,德國憤世嫉俗的決定,違反了一八三九年倫敦條約所宣佈莊嚴的國際承諾。比利時的侵略意味著德國在開始時喪失了道德上的支持,而西方強國則在對抗德國侵畧的堅定立場上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後階段,戰爭的責任應落在軸心國家身上。

  奧國最後通鍱向塞爾維亞的發出,毫無疑問德國已知悉及已批准,是第一罪過。這便減低了俄國不參與及奧塞戰爭局限於某一地區的願望。第二罪過是德國向俄國及法國發出的最後通鍱。雖然我們不可以用最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來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但德國此種不妥協態度要比歐洲其它國家負上較大部份的責任。


想得到更詳細的資料登入
--->http://www.cc pass.edu.hk/~tb17/re sponsibilities_in_ww 1.htm

參考: ok嗎?
2007-02-03 3:16 am
雖然威廉二世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衝突。其實,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於人,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於是,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麥的首相職務。後來,他先後任命萊奧·馮·卡普里維、克洛德維希·楚·霍恩洛厄-席林斯菲爾斯特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韋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韋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經過三年的戰爭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地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是如俾斯麥一般的政壇老手。其實,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後,俾斯麥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在社會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見同樣充滿分歧。最少,在統治初期,威廉對社會主義組織的容忍,贏得公眾的正面評價。

威廉二世生性衝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採取理性的方案。其中一個好例子,是他對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他而言,與英國發生武裝衝突是「最難以想象的事」;然而,隨著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劃開始後,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其實,威廉未曾領悟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德皇竟然用電報向他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係緊張,所以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他們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這令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綽號。

不幸地,他想出於好意為自己的外交政策辯護,但屢次犯上嚴重的錯誤,令對外關係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每日電訊報的訪問。他藉此宣揚德英的友好關係。可是,他一時意氣用事,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和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不喜歡英國人(而他不是)、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話是:「你們這些英國人都是瘋的,瘋的。」) 因為他這番激烈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當天訪問的紀錄,被威廉革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係。在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過,報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其實,在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減少參與政府事務,是當時一般評論所未預料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再次不跟隨俾斯麥孤立法國的政策。縱然他欠缺誠意,他嘗試與法國修好—但基於法國堅定不移的復仇主義(普法戰爭之失敗)和對德國的憤恨,這些嘗試的效果很有限。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情緒,但與對英政策雷同,他還是不光彩地失敗了,始終是因為他不懂隨機應變。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因此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範圍的法國。全憑他的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

革退俾斯麥以後,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簽訂的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不能保證她在德法兩國有衝突時會保持中立。
2007-02-02 5:55 am
俾斯麥落台後,德國,奧匈&俄不再結盟,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2邊都給攻打....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37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