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

2007-02-02 5:02 am
我想問下西安&洛陽的歷史.
請詳細解答.
THX

回答 (2)

2007-02-02 5:05 am
✔ 最佳答案
西安位於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代,這裡的自然環境很優越,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渭河、涇河等河流又不斷把疏鬆的黃土,沖積到關中平原,使當地土壤極為肥沃,於是,原始人類只需利用簡單的工具,就能耕作和挖掘地穴居住。

  最早在西安一帶居住的,是舊石器時代的「藍田人」。其後,新石器時代的半坡人,在這裡形成龐大的氏族部落遺址──「半坡遺址」,西安的歷史文明,就這樣開始了。

http://www.chiculture.net/0210/html/0210a01b/0210a01b.html

西安歷史大事記(西安,古稱長安)

西元前110萬年(舊石器時代)        藍田猿人在灞河兩岸創造了人類文明。
西元前6000年(新石器時代)     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現,半坡遺址完整保留。
西元前約2800年               傳說中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 出現。
西元前1100年                       周族祖先後稷出現。
西元前1600年(商代)                     崇國和郝國建立。
西元前1134年-前771年(西周)            灃河兩岸建立灃、鎬兩京。
西元前246年-前207年(秦)    秦始皇定都咸陽,首創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西元前206年-西元25年(西漢)                  劉邦定都長安。


西元前138年           張騫出使西域,著名的絲綢之路從古長安開始。
西元265年-317年(西晉)               司馬炎建西晉,定都長安。
西元318年-329年(前趙)                劉曜建前趙,定都長安。
西元351年-394年(前秦)                符堅建前秦,定都長安。
西元535年-557年(西魏)   宇文泰建西魏,定都長安。宇文覺建北周,定都長安。
西元581年-681年(隋)                  楊堅建隋,定都長安。
西元618年-907年(唐)                  李淵建唐,定都長安。

西元690年(唐)              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在長安即位。
西元629年(唐)            玄奘自長安取道西域赴天竺(印度)取經。
西元631年(唐)                   日本第一次派使者入長安。
西元960年(宋)                    宋改城名為"永興軍城"。
西元1135年(金)                    金改城名為"京兆府"。
西元1369年(明)            改為"西安府",西安之名自此開始。
西元1645年(清)                     在西安建立玄滿城。
西元1936年12月12日               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元1935年-1948年     中共中央在陝北領導中國革命,建立延安革命根據地。
西元1949年5月20日                       西安解放。
西元1984年10月                  西安被批准為計劃單列市。
公元1992年3月                 國務批准西安為内陸開放城市。


other:
《八九民運史》的“西安事件”指的是1989年4月21日下午6時開始至4月22日晚10時左右,發生在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政府部門、火車站廣場以及沿街店鋪的打砸搶燒事件。有關報導和文件一般通稱“西安4‧22事件”。與此情況類似、經常被並稱的,還有“長沙4‧22事件”。

清朝末期,1900年,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逃難到西安,西安臨時作了流亡首都。也許是犯了廢王的煞氣,她離開西安不久,便一命鳴呼。清朝也在她逝世不久,宣佈滅亡。此其一。

民國成立後,蔣介石於1936年,因共產黨及抗日事件,前往西安,發生“西安事件”,被張學良生擒。自從這件事後,國民黨政局每況逾下,13年後,終於被毛澤東共產黨趕到臺灣去。廢了王位。

第三:劉少奇去過西安,後來文化大革命,把他的命給革掉。

第四:中共領導人趙紫陽,六四事件(1989年)之前,前往西安,六四事件之後,宣佈下臺。

洛陽歷史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2007-02-02 5:07 am
1 西安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統領八百里秦川﹐北跨渭河﹑南依秦嶺﹐土沃物丰﹑地祥人靈。自西周﹑秦﹑漢至隋唐盛世﹐十二家皇朝建都長安。它是中國六大古都之首﹐古代東方文明的聖都。丰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在古都處處可見。歷代亭台樓閣﹑廟觀寺院遍布﹔文物書畫﹑文人吟詠日久彌珍﹔秦地風俗傳承泱泱古國風范。

  西安擁有自然景觀之勝。晴天城中可覽南山麗影﹐名山勝跡逶迤方圓百里。溫泉﹑森林﹑山溪隨處點綴﹐使游人陶陶然盡享自然秀色。

  ※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1974年的這一發現震驚中外,1975年國務院批准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并于1979年10月日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也陸續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跡般的發現彩色兵馬俑﹐其高超的彩繪藝朮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華清池

  華清池位于驪山北側﹐是唐代華清宮內的溫泉浴池﹐這里以溫泉和風景秀麗著稱。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以石筑室﹐該名“神女湯泉”﹐漢武帝時擴建離宮﹐到了唐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將溫泉發展為池﹐并將池置于宮室之中﹐該名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溫泉上﹐故名為“華清池”。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寫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述了當時華清宮的盛況。

  ※西安明城牆

   位于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呈長方形﹐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門長樂﹐西門安定﹐南門永寧﹐北門安遠。現存城牆建于明洪武七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代城牆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城牆自建成后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複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筑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觀。

  ※碑林博物館

  位于西安市三學街﹐南城牆內側﹐建于1950年﹐出名為“西北歷史文物博物館”﹐1955年更名“陝西省博物館”﹐是解放后在西安碑林的基礎上﹐于孔廟舊址上建立的一座內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藏品達八萬多件。 碑林薈萃了我國碑石文物精華﹐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87年〕﹐當時為保存唐開元年間鐫刻的《十三經》﹑《石台孝經》而建﹐歷經金﹑元﹑明各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清出始稱“碑林”。解放后。歷年搜集增建﹐現收藏自漢至清歷代碑碣2300多件﹐是我國古代石碑時間較早﹑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座藝朮寶庫。

  ※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山﹐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 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朮的杰作。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 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朮的重要文物。

 

  ※小雁塔

 

  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15級﹐是密檐式磚構建筑﹐塔形秀麗﹐是我國唐代精美的建筑藝朮遺產。小雁塔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第一次自裂自合﹐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2 洛陽

 

  洛陽﹐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它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河〕洛〔河〕盆地﹑中華民族文化策源地黃河中游的心腹地區﹐跨伊﹑洛﹑廛﹑澗四條河流之間﹐北依邙山﹐南對伊閾﹐東控虎牢﹐西據崤函。歷有"河山拱戴﹐形勢甲天下"〔《讀史方輿紀要》〕的稱譽。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

 

  洛陽﹐因居洛水之陽〔北〕而得名。據史籍記載﹕西周初年稱"郟辱5"﹐周公營建"王城"﹑"成周"稱"洛邑"或"新大邑"。到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為東周國都。戰國時始有"洛陽"之稱。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為"宜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改"洛"為"雒"。曹魏﹑西晉﹑北魏複稱"洛陽"。隋朝在洛陽建都﹐先后稱"東京"和"東都"。唐朝和武周時期稱"洛陽宮"﹑"東都"﹑"神都"﹑"東 京"。五代時曾建都洛陽的后梁稱"西都"。到后唐稱"雒京"。后晉﹑ 北宋均稱"西京"。明朝光宗皇帝來常洛﹐為避諱"洛"字﹐又改"洛" 為"雒"。清代迄今﹐仍稱"洛陽"。近年經洛陽市文物系統專家論証﹐ 確認歷史上曾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 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遠在五六十萬年以前﹐洛陽一帶﹐氣候炎熱﹐雨量充足﹐林木叢茂﹐自然條件很適宜于原始人類的生活。1949年后在洛陽等地發現內瑪象﹑鴕鳥蛋及水龜等化石﹐并在洛陽西部發現五六十萬年前人類使用的石器﹐在市內凱旋路東段發現有五萬年前的舊石器。在洛陽轄區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百余處﹐多分布在伊﹑洛﹑廛﹑洞等河流兩岸和城郊黃土高原台地上﹐其中重要的有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西高崖遺址﹑挫李遺址等。在各遺址中都發現了丰富的有代表性的遺物。這說明遠在四五千年至六七千年以前﹐洛陽一帶便是人口稠密﹑生產比較先進的地區。

 

  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建立了﹐洛河﹑伊河兩岸便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夏禹都陽城﹐即今登封縣告成鎮﹐距洛陽僅85公里。堰師二里頭遺址﹐發現宏偉的宮殿遺址﹐史學家認為這是夏朝晚期的都邑﹐位于當時洛水北岸﹐大約是最早的洛陽城了

 


收錄日期: 2021-04-11 19:05: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37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