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小說?

2007-02-02 4:24 am
何謂小說?

回答 (3)

2007-02-02 4:30 am
✔ 最佳答案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佈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在17世紀之前的歐洲,「小說(novel)」這個字的意思其實是指小故事和長篇的散文之間的一種短故事的文學形式(相當於現代所謂的短篇小說)。例如,塞萬提斯的《模範小說集(novela ejemplares)》是短篇的故事集,不拘泥於當時的散文形式,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故事敘述」了。

在另一方面,塞萬提斯所寫的《堂吉訶德Don Quijote》(1505-1515年)表現出作者的世界觀,同時也呈現人物們的成長和糾葛、心理的變化,和近代的作品一樣,其主要著眼點在於'個體'。因此他被稱為「近代小說之祖」。因為同樣的理由,笛福和他所創作出的《魯濱遜流浪記 - Robinson Crusoe》(1719年)也被普遍認為是「近代小說之祖」。

近代小說的起源,是18世紀在法蘭西所流行的書信體小說(以信的形式或互通書信的形式創作的文學)。近代小說的發展,一般認為和18世紀以後的英國、法蘭西等地中產階級的勃興息息相關。這些識字率比較高而且比較富裕的人們成為其主要的讀者群,也就是說,近代小說是因應其獨特的需要而發展的。

分類
小說的體系異常龐大,以不同方式分類都可以分出不同而且眾多的類別。

按篇幅分類
微型小說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鐘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

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齣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樑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短篇小說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臺、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

中篇小說
平均字數三至四萬字的小說,一般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小說。因為對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改成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長篇小說
字數在六萬字以上會被劃歸長篇小說。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複雜關係,則必須使用這麼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鬆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裡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複矛盾或缺漏。

按體裁分類
武俠小說
推理小說
歷史小說
言情小說
科幻小說
輕小說
手機小說
奇幻小說
玄幻小說
網絡小說
恐怖小說
情色小說
色情小說
諷刺小說
架空歷史小說
第一人稱小說

按流派分類
現實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
表現主義小說
存在主義小說
意識流小說
黑色幽默
新小說派
魔幻現實主義
2007-02-02 4:29 am
小說 (fiction, novel) 的基本元素是故事——在一定的時序裏發生的、關於人的活動的過程。但小說比故事 (story) 多了一些特質:小說具有主題 (theme)、人物 (character)、情節 (plot) 三個要素,通常還有一個或多個矛盾或衝突 (conflict)。小說就是由人物介入事件中,通過情節、矛盾來表現主題的文學作品。

人物是由其性格塑造而成的。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人有什麼念頭,什麼人有什麼行為、習慣、生活背景,等等。掌握人物的心理,就容易成功塑造人物,使小說具可信性。

試看這個日本短篇〈二僧人〉:

丹山與役道有一次出門,那時下著大雨,泥濘滿路。

走到路的一個彎角,兩人遇見一個美麗的少女,她穿一身絲織和服,圍著腰帶,她不能走過路口。

「來,姑娘。」丹山立刻說。他把少女抱起,走過那滿是泥濘的路口。

役道一直不說話,直到晚上,當他們來到一座寺院投宿,他再忍不住了。「我們出家人不能接近女性,」他對丹山說,「尤其是年輕、漂亮的,這實在太危險了,你何以做出這事?」

「我已把少女放下來了,」丹山說,「你還抱著她嗎?」

背景、故事、人物性格都具備了,主題耐人尋味,這是好小說的條件。

另一個使小說具說服力的元素,是情節。福斯特 (E. M. Forster) 在《小說面面觀》裏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國王死了,王后也因悲傷而死了,這是情節。」情節就是謀篇布局,就是利用人物的性格、事件最有意義的地方,營造出生動的情景,使小說產生感染力。情節就是故事片斷的選擇和組合、對話的安插等。情節受敘述的人稱和方式的影響。

我們看見小說最基本的元素——場景、情節、角色 (它們彼此緊密結合一體),但它的最主要趣味來自人物——人物的心理。〈二僧人〉故事中,役道的個性構成整個小說中的矛盾。

沒有或此或彼、或顯或隱的矛盾,就沒有小說。

矛盾是使小說顯得有趣的主要因素,因為矛盾是人生最常出現的境遇。矛盾在小說中不斷蘊釀,達致高潮,並要適當地作出調解。矛盾要合情合理,安排恰當,才能形成一個耐人尋味、深刻的主題。矛盾可以來自外在或內在。外在矛盾是人與自然或環境或與其他人的衝突,在《老人與海》中,老人要和惡劣的天氣、海浪、鯊魚對抗。但老人也與自己的體力和信心對抗,這是內部矛盾,或所謂內心衝突。

矛盾的雙方力量應該勢均力敵,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矛盾。

此外,小說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充分的人生經驗 (life experience),對人性的了解,他所創造的人物和故事才可信,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回味無窮。因此小說作者要把握導致人物行動、思想的心理背景,所謂動機 (motivation)。

吸引讀者閱讀小說的一個條件,是故事布局的精妙。作者可以使用種種手段,如預示、倒敘、懸念、巧合、驚奇來製造效果。但無論手法如何,小說各部分都要連成一體 (unity),天衣無縫,取得首尾呼應、互為作用的效果。

「預示」(foreshadowing) 是營造出一種氣氛,使讀者預感將有重大事情發生。

「倒敘」(cutback) 是先講結局大要,引起期待,再追溯前因後果。

「懸念」(suspense) 是在有待揭曉的結局中故意停頓,拖慢節奏,提高讀者閱讀興趣。

「巧合」(coincidence) 是佈置偶然的機會、場合、事件,使故事或人物性格得以發展,但看起來是必然的。

「驚奇」(surprise) 是改變讀者一般的期待,豐富讀者的思考空間,更深地挖掘主題。

「調解」(resolution) 是矛盾得到緩和,使小說轉向另一片斷或結局。

我們借用福斯特的對情節的闡解,看看以下一個小說,主人翁是馬勒先生和馬勒太太: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然後也死了——這是故事。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也因悲傷過度而死了——這是情節。

然而,作者把這簡單的情節作了如下的處理: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患有心臟病,不能受刺激,但親友最後把馬勒先生的死訊告訴她(這預示她會因悲傷過度而死於心臟病)。

· 聽到馬勒先生的死訊,馬勒太太即時顯得很悲傷,但迅即變得堅定自信,彷彿重得新生。她舉頭望到藍天,還不斷呢喃「自由了,自由了」。(藍天象徵她得到了自由。)

· 馬勒太太把自己關在屋內,開始過著第一個小時的「自由生活」。親人擔心她,她拒絕開門讓他們進去——這是懸念。(故事怎樣發展下去?)

· 馬勒先生回家。他沒有坐在發生意外的火車上,死亡名單弄錯了(巧合、逆轉、驚奇)。

· 馬勒先生進家門時,馬勒太太已被發現死於心臟病。醫生說,她因為高興帶來的刺激而病發身亡。

這是Kate Chopin (1851-1904) 的一篇千字小說的主要情節。作者把一個平凡的故事,寫得波瀾起伏,出人意表。到了故事結尾,死者竟然不是開始時說的馬勒先生,而是馬勒太太。讀者的興趣由故事的懸念,思考到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性:馬勒太太聽到丈夫的死訊時顯得悲傷,是否真愛流露,還是喜極而泣?馬勒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如何?馬勒太太的自由感覺產生於怎樣的心理?作者給馬勒太太一小時的自由生活,用意何在?小說導向什麼主題?——小說不單反映作者的人生經驗,也是對讀者人生經驗的考察。

寫作一篇小說,必須在可感、可解的生活基礎上出發。小說就是一種生活的幻象。創作時應該注意:

寫活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寫好人物的行動和語言。李漁說過:「言者,心之聲;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確立人物的性格,有助人物形象的塑造。

描寫環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場地,有助表現人物的性格、行動。環境常有象徵意義,巴金的《寒夜》穿插了寒冷、黑暗的描寫,「寒夜」便成為小說中被生活拖垮的人的處境。

選擇觀點——小說是敘事,由什麼人以什麼觀點來說故事,會使故事顯出不同的意義。敘事觀點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約可分為:

一、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一人稱):

· 敘事者是主要角色——由「我」敘述關於「我」的故事。

· 敘事者是次要角色——由「我」敘述他人的故事。

二、不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三人稱):

· 全知觀點——這種敘事者能夠全面地、立體地介入人物的行動和心理之中,完全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常對人物、故事、問題加以評論。

· 局部全知觀點——敘事者選擇性地以個別人物為中心,除此以外,其他人物或時空呈現非透明狀態。這種觀點使諸者「設身處地」進入某個人物的世界,容許小說留下供讀者思考的空間。

· 客觀敘事——像戲劇一樣具體呈現生活片斷,缺少對人物的評論或提要式敘述。

三、綜合的觀點:

· 一篇小說可以純用一種觀點,也可以適當地綜合不同的觀點來敘事。在長篇小說裏,「全知」可與「局部全知」交替運用。在一些短篇小說裏,「第一人稱」可轉移為「第三人稱」(魯迅〈祝福〉),「套盒式」的人稱混用,如契訶夫的〈萬卡〉(第三人稱敘事加入了第一人稱的書信體)、魯迅〈在酒樓上〉(第一人稱敘述中嵌入另一個第一人稱敘述)。

深化主題——小說蘊含主題,並由主題帶動,但小說不是主題的圖解。主題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一般的人情世態,小說作者根據人生經驗,選擇了一個提供小說發展的主題。如〈二僧人〉是「靈慾衝突」,〈項鍊〉是「貪慕虛榮不得好收場」,〈在酒樓上〉是「理想的失落」、〈萬卡〉是「兒童的純真和愛的缺乏」等等。

但小說不是這些抽象主題的圖解,不是硬拉形象、生造情節。小說主題第二個層面,就是從抽象的主題帶動下,以活潑新穎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展開富有生活感的敘述,使主題具更大的內涵。由第一個層面通向第二個層面,中間混合了社會情態的描寫、人物性格的交會、作者無意識的投射、閱讀效果的順應或顛覆……由抽象到具象,由單線到立體,作者已對主題作出了深化,甚或是模糊化。〈項鍊〉不只是寫「貪慕虛榮不得好收場」,而是擴展到「人性救贖」的問題上;〈在酒樓上〉也不單是「理想的失落」而是「人性的進取和退縮的交疊循環」的戲劇化了。

事實上,一個深刻的主題,觸及到大大小小互相糾結的題旨。深刻的主題是通過深入發掘題材而達致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寫一個年老貧苦的漁夫奮不顧身到大海捕魚,老漁夫最後捕獲的馬林魚給鯊魚吃光了,表面上它的主題是「與窮困掙扎的憂患」,但進一步看,它表現了宇宙萬物都在一種無可逃避的互相獵殺的關係中存在(海龜吃掉有毒的水母、馬林魚被漁夫捕獲、漁夫又敗於鯊魚……)。但作者的思想遠不止此。有人說這故事寫「勇敢地面對失敗」,但深入分析,這故事又來自一個「自我求證」的原型主題,這主題適合無數事例,但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要寫的不單是「自我求證」,而是「自我求證的不被理解」——漁夫曾用性命換取的光榮化為一堆廢物(被鯊魚吃剩的馬林魚骨架),潮水和東風也把骨架送回大海,漁夫自證的紀錄歸於無有,而旁人把馬林魚骨誤為鯊魚骸骨也顯示人與人的互不理解,這就進一步深化「虛幻無益的自我求證」的主題。
參考: 嶺南大學http://www.ln.edu.hk/chi/114c.htm
2007-02-02 4:28 am
說,是微觀敘述的語言藝術。
所謂微觀敘述,就是對具體的人物、事件、場景、環境的描寫。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佈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科幻小說的定義
  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雖然可以上溯至晚清時代,但是對於「科幻小說」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是近四十年來才產生。英美「Science Fiction」一詞的模糊,對於「科幻小說」與「科學小說」並不區分﹔且由於晚清只以「科學小說」一詞涵蓋「科幻小說」,雖有創作之實,卻未能自覺到「科幻小說」的文類特質;即使現在,在科幻小說的定義上,仍是各說各話,未有定論。基於研究上的考量,本論文必須先對「科幻小說」立一個標準,更藉此機會,也對歷來「科幻小說」的諸異說,作一番整理與釐定。以下,將就科幻定義的演變,科幻小說要素的分析及科幻小說與相近小說界限的釐清,三方面進行探討,推求出本論文依循的「科幻小說」定義。http://www.thinkerstar.com/sci-fi/ching/ch2-3.html(非常詳盡)



一九五一年,倪匡以十六岁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後参与“土地改革”、“治淮工程”以及在苏北、内蒙兴建农场。

  一九五七年来港,一直只曾在夜校读书,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後来被《真报》录用,任职助理编辑及杂役,同时用笔名“衣其”写专栏。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卫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龙等等。

  六十年代初,於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倪匡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又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倪匡在一九八七年,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倪匡於九十年代初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罗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後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照饮,不过不要饮醉.

  倪匡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後再装嵌回原状.他又曾花上几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後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後,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时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8: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34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