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Plz............(20分)

2007-02-02 3:50 am
1.新曆和舊曆的來源,新曆和舊曆有甚麽好處?
2.農曆新年,端午節,清明,彿誕,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
3.候風銅鳥,候風地動儀的介紹(古代張衡發明的)
希望你們的回答對我有幫助!

回答 (2)

2007-02-02 3:59 am
✔ 最佳答案
古代氣象測量:張衡發明相風鳥 李淳風定風級
張衡發明瞭相風鳥
  風是自然界存在的最普遍的現象,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生活在風裏。我國流傳下來的古老的《南風歌》裏就有:“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同富)吾民之財兮。”早在奴隸社會初期,我國對風已有了深刻認識。據從甲骨文的記載中,當時對風進行測定的工具叫“俔”。《淮南子•齊俗訓》中有:“俔之見風也,無須臾之閒定矣。”所謂“俔”,即在風桿上繫上布帛或長條旗用來測定風向,當時主要用於農事或戰爭。漢代的《爾雅•釋言》中對俔解釋為:“閒俔也,《左傳》謂之諜,即今之細作也。”“俔”被《左傳》稱之為“諜”,就取偵察風向之意。由此看來,俔的使用當時已很普遍。
  俔到以後也被稱為綄(音桓),但較之俔又有了改進。《爾雅•釋言》中還有:“又船上候風羽,謂之綄,楚謂之五兩。”給綄規定了重量,是我國古代測風工具的一大進步,測風工具的統一便於對風力進行比較,不僅可測定風向,還可大致估計出風力的大小。漢代綄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唐代尤為盛行,唐代詩人王維就有“畏說南風五兩輕”的旬子,用“五兩”來代指綄。直至今日,我國民間船桅上還沿用風幡、風旗,說明瞭綄是我國古代測風器延用下來最普及的一類。
  1900多年前,東漢的張衡發明瞭相風銅鳥,將測風工具大大推進了一步。據《三輔黃圖》記載:“長安南宮有靈臺……,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鳥,遇風而動。”唐代學者李淳風在《乙巳佔》中對之有較詳細的記述:“于桿上作槃(盤),作三足鳥立於槃上,兩足連上,而外立一足係下而轉,風來鳥轉首向之,鳥口銜花,花旋則佔之。”這種相風銅鳥,已跟現在世界各國統一使用的測風儀原理十分相近。晉朝郭緣生在《述徵記》中還提到:“長安南宮有相風銅鳥,鳥遇千里風仍動。”可知,相風銅鳥不僅能測風向,還能觀測較大的風。,對相風銅鳥的有無,國外始終存有異議。1971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安平縣逯家莊發掘的一座東漢古墓中,發現一幅東漢建築群鳥瞰圖,其後的一座鐘樓上立有相風鳥,從而雄辯地證明相風鳥是世界最早出現和使用的測風儀,因為歐洲十二世紀才在建築物頂上安裝了測定風向的候風雞,比相風鳥晚一千餘年。
  測風儀器的發明和運用,推動了我國古代社會對風的認識的逐步深入。在奴隸社會時對風向就有了系統區分,發掘出的甲骨文中已有了四個方位的風向,將東風稱為劦風,南風為凱風,西風為彝風,北風為寒風。封建社會初葉,已由四個方位的風向發展到八個方位,並有了八風之名,即“不週風(西北風),廣莫風(北風),條風(東北風),明庶風(東風),清明風(東南風),景風(南風),涼風(西南風),閶闔風(西風)”。《史記•律書》中記載了各個季節盛行風向的名稱和出現的時間規律,並將它與農業生產聯繫起來,如條風立春至,明庶風春分至,清明風立夏至,景風夏至至,涼風立秋至,閶闔風秋分至,不週風立冬至,廣莫風冬至至等,這種劃分與我國的氣候規律是十分吻合的,數千年來一直指導著農業生產。由盛行風向的變化判定季節的更替,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也正是利用了季風的變換規律。
  春秋年間,我國已有了對風劃分等級的初步雛型,並有“飄風”、“頹風”、“焚輪風”、“飆風”、“扶搖風”等風名。西元81年,在西漢著名的鹽鐵論戰中,桑弘羊在《鹽鐵論•水旱》中即有“雨不破塊,風不鳴條”的話。“鳴條”作為古代一個風力不大的等級,第一次見於記載,但此時尚未對風的等級作完整的劃分。到了唐代,著名學者李淳風才對風作了八個等級的劃分,即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外加“無風”(靜風)和“和風”共十個等級。李淳風在《乙巳佔•佔風遠近法》中提到:“凡風動,初遲後疾,其來遠;初急後緩,其發近。……鳴條以上風皆百里之風。”以此來推測風之強弱及影響範圍。我國唐代對風級的劃分法,四百年後才傳入歐洲。一千多年後,歐洲由於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達,1805年,英國海軍上將蒲福才發明瞭蒲氏風力表,將風定為十二個等級。
侯風地動儀
據史書(五行志)記載,公元九二年以後,幾乎連年發生地震,地震地區大至數十郡,弔玫地裂地陷,江河泛濫,房屋倒塌。張衡鑒於地震的頻繁,創造了候風地動儀,以測定地震的方位。右圖為張衡於132年制造的候風地動儀復原模型。

(候風)有(候氣)的意思,古人以為地震是由地(氣)所弔起的,因而以此為名。地動儀由精銅鑄成,外形像一個大酒壺,中間的圓徑八尺,頂上有突出的子,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上粗下細的棍關)。儀體外部周圍鑄著八條龍,頭向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佈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銜有一粒小銅珠。地上對準龍嘴處,蹲著八個銅蟾蜍,昂著頭,張著嘴,當芋處發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當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儀器製成不久便測出順帝永和三年二月初三在隴西發生的地震,可見儀器靈敏度相當高。 下圖為候風地動儀結構圖。
這台地震儀安放在陽,曾於138年測出千里之外的隴西所發生的一次地震,朝野上下,頗為震動。但由於當時朝堂上讖諱迷信劫力很盛,張衡的一重要發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候風地動儀也沒有被保存下來。張衡的地動儀比外國同類儀器早誕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類似地震儀器。近代的地震儀在公元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時間卻冕了一千七百年。

2007-02-01 20:03:50 補充:
起源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慶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2007-02-01 20:05:15 補充:
起源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

2007-02-01 20:07:07 補充: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2007-02-02 4:07 am
1)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夏曆、陰曆、殷曆、古曆、舊曆等。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曆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2697 B.C.)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格里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曆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新曆),格里曆(英文:Gregorian calendar),亦譯為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是世界上廣為採用的曆法,因而亦稱公曆;格里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夏曆(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因而格里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格里曆的曆年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同時規定,原先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有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格里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1.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世紀數被1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才為閏年。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誕生那年算起。
2.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2)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韓國、蒙古、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陰曆改以陽曆紀年,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後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寫「過元旦」。「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曆新年、舊曆年。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廢除農曆新年,並曾禁止民間慶祝。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慶,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佛誕是北傳佛教紀念和慶祝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佛誕節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自古以來,在當天佛教廟宇都舉行一連串盛大的浴佛儀式、慶祝活動,祈求佛祖福澤社會,消弭災難,以及禮請法師開壇說法,說教論道。佛教徒都會在這一天回顧和學習佛祖慈悲的教導。

慶祝佛誕節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西藏、蒙古、越南以及大中華的國家和地區。歷史上,由於各地曆法的轉換,依據不同佛經以及流傳到不同地域形成的傳統,可能在公曆日期上差距甚大。

大部份北傳佛教國家地區,多少受到中國影響。於中國而言,其曆法認為陰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故一般把佛誕日定在這一天,但也有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說法。朝鮮、日本的佛教可說源於中國,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說法。其他的,則有西藏佛教把日期定在四月十五日。

把佛誕節列作公眾假期的有南韓、越南。在整個大中華地區中,有台灣、香港及澳門將佛誕列為假期。日本雖有此節日但不是假期。

故名思義,佛誕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

公元前623年,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誕節又名浴佛節。

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等節目。

有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遊行,置於大象上,或以花車乘載。有寺院會開放,讓信徒進入參拜佛像,供養僧眾。有些地方會引入世間的風俗,如舞龍、舞獅,張燈掛彩,甚至燒炮竹。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韓國/朝鮮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楊貴妃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參考: 維基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15: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32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