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漢初匈奴經冒頓單于之統治,勢力強大,侵入大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由是怨恨匈奴,並遁走新疆伊犁一帶,隨又為烏孫所逼,再度西遷,臣服於當時之大夏。武帝時,因悉大月氏為匈奴死敵,乃遣使出大月氏,俾聯約出兵夾擊匈奴,斷其右臂,以解除北方之威脅。
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率百餘人出使大月氏。其時西域通道全受匈奴控制,張騫西行不遠即為匈奴拘捕。單于強他娶妻生子,使他不再想念中國,但張騫並不屈節,十餘年後,始得機逃脫,越蔥嶺,經大宛、唐居抵大月氏。時大月氏西遷己二、三十年,初駐於伊犁,後又因烏孫之攻擊,乃再往西移動,自伊犁河移居溈水(阿姆河)上游。張抵大月氏時,月氏己成一農國,安居樂業,不願再與匈奴敵為敵,張騫居留當地一年,終無成果,欲從羌中歸國,但又為匈奴所得,拘留年餘,幸而單于去世,匈奴內訌,張騫乘亂逃出,返回長安。
張騫居留大月氏期間,得悉烏孫、大宛、康居等國情況,回國後將此等西域國家的地理形勢及其土產情形告之武帝。武帝得聞大宛、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珍異寶,與中國同俗,而兵則稍弱,非常喜好漢之財貨。
張騫在大夏時見有邛竹杖及蜀布,猜想可能有路從中國西南到西域,於是向漢武帝建議欲經西南道到身毒國。後漢武批准,派張騫從蜀犍出發,遣使分道求通身毒。結果為西南夷所阻,不能通,但通了滇國,平定了西南夷,設七郡。
張騫第二次通西域是欲聯結烏孫以斷匈奴右臂。自武帝元狩二年以後,漢己擊破匈奴,渾邪王來降,漢得祁連、敦煌之地,於是河西走廊暢通無阻。武帝為了進一步打擊匈奴,拜張為中郎將,領三百人,牛羊萬頭及大批金貨物再出使西域。
張到烏孫後,烏孫國王年老,對漢認識又不深,故不敢結盟,但肯派使向漢進貢。張遣副使訪問西域各國,如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身毒等有遣使入朝。
張兩次出使西域雖未能達成其政治任務,但在中西交通史上卻備受尊崇,有著非常崇高之地位,因為他作了很大的貢獻,現分析如下:
首先,張騫為漢帝國播聲於異域。.張之通西域,使西域各原屬於匈奴的國家,亦因武帝時勢力的擴張轉而與中國親善,如大月氏,烏孫等與漢關係好,漢又以武力破大月氏、樓蘭等使匈奴不能再以西域之人力和物力對抗中國。因張之通西域與西域諸國建立邦交,收政治之效。又在通西域以前,中國於西域的知識十分貧乏。及張騫通西域後,對於西域各國的實際情況始大白,故古代西域的研究材料主要是出自張騫所得到的資料,此資料對於加強漢室對西域之了解,而決定對外之政治和軍事決策,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接著,張騫擴展了中國與西域的交通。.張騫通西域,最大之成就乃為中西交通之開闢,其西行之途徑,即漢代所謂北道。其歸國之路,即所謂南路,此即為漢代對外交通發展之始。張騫試通西南,令到滇黔從此內屬中國。武帝開闢西南夷孔道,平定南越,於其地設南海、蒼梧、合浦、交趾等郡,進一步開發了中國西南方的交通。
又張騫通西域帶來了商業及貿易之發展。自中西交通道路發展後,中亞和西亞使者、商人來中國的,絡繹不絕,不但將西域的物產帶來中國,而中的絲綢,也沿天山南北路輾轉經中亞運往大秦(即羅馬帝國)。中國之絲己有運至中亞,西南亞甚至遠至歐洲者。其路線是經敦煌道過蔥嶺,至地中海東岸,再經腓尼基商人海運至意大利的佛羅倫斯而抵羅馬,此路乃日後聞名於世,西方之稱之為絲路的由來。
此外,張騫通西域亦帶來了西方物產之大量輸入。西域物產自通西域後不斷傳入中國,其時由西域移植於中國之農作物有葡萄、石榴、紅藍、胡豆、胡瓜、苜蓿、胡荽、胡桃、胡麻、胡蔥等。礦物則有明珠、琉璃之類。動物亦有駱駝及大宛之馬匹,武帝得大宛馬後,改良中國之馬種,以此組織訓練強大的騎兵,與匈奴的戰爭,才能漸取得優勢。
最後,張騫通西域使中西隻方促進了藝術與文化之交流。當時印度音樂已入中亞,因漢與西域開始交通而由張騫及其他漢使臣傳入中國,對中樂的發展影響頗大。當時傳入之樂器很多,例如有雙角摩訶兜勒等,漢朝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古代波斯的雕刻藝術,大秦的魔術與雜技,西域的舞蹈等亦由西方傳入中國。中國之鑿井技術亦自中西交通之開展而傳至中亞一帶如大宛。
結語
張騫通西域雖然未能達成政治目的,但他的創舉被司馬遷大力讚賞,稱之為鑿空。事實上在中西交通史上張騫一值受人尊敬,地位崇高是因為他的行動不單促進為中國與西域的交通來往,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兩地的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