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腸癌

2007-02-02 1:13 am
我想問一下what is腸癌
有什麼特徵啊??
thx

回答 (3)

2007-02-02 1:18 am
✔ 最佳答案
腸癌


【簡介】

據一九九七年的數字,腸癌是香港癌症的第三號殺手。

那麼腸癌通常在哪裏出現?原來大腸(又名結腸)共分為六個部分。它連接小腸的起點是盲腸,繼而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的部分)。腸癌正是指生長在結腸內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惡性腫瘤。

以位置而言,腸癌最常出現在直腸部分(佔四成到五成個案),而出現在升結腸位置的機會有百分之十五,在橫結腸出現癌症的機會有百分之八至十,而出現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方面有二成到三成的個案。

若以種類來區分,大概九成以上的腸癌屬於腺癌,其他的就是類癌、惡性淋巴癌、平滑肌肉瘤和黑素毒瘤。

【成因】

醫學界未能確定腸癌的成因,一般人或會覺得腸癌的成因是飲食習慣欠佳所致,但是遺傳因子的病變也會引致腸癌。

【徵狀】

1)大便帶血及/或潺

2)大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又或者兩者輪流出現)

3)有未排清大便的感覺

4)腹痛

5)貧血

6)感到疲倦

7)體重下降

8)胃口減低

要檢查出是否有腸癌,醫生會用以下方法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

一,病歷檢查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過去的病歷,以及近期各種病徵的情況。

二,體格檢驗

醫生可以替病人觸診作摸腹檢查,看看是否有腫塊、腹脹或腸道被阻塞的現象。醫生亦應該為病人作探肛的檢查,以了解情況。

三,大便潛血檢查

假如病人不肯定大便是不是帶血,就需要檢驗大便樣本,看看大便內有沒有隱血的情況。

四,癌胚胎抗原(CEA)的抽血檢驗

部分癌症病人在此檢查所得的指數會偏高,故能初步反映出病人的體內是否有癌細胞。但是,正常的指數並不排除癌症的存在。

五,鋇劑灌腸X光攝影

醫生會把「鋇」這種X光不能穿透的物質經肛門灌入腸內,然後照腹部X光。若腸內有異常的息肉、腫瘤,我們便可以從X光片中看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可是,X光造影的效果及準確度都比不上腸內窺鏡檢查。

六,直腸、乙狀結腸窺鏡檢查

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癌症差不多佔了六至七成的病例,因此透過檢查直腸和乙狀結腸可以檢驗出大部分的腸癌。病人通常可以街症形式做這個檢查而不必住院。

七,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可以讓我們了解整條大腸的健康情況。內窺鏡會從肛門伸延到大腸的每一部分直至盲腸,甚至可以到達迴腸(小腸的尾部),醫生可同時切除腸道內的息肉或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治療】

醫治腸癌有三種方法:I)外科手術、II)化療及III)電療。至於用哪一種方法,要視乎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其他部位,如肝臟、肺部。如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的話,以外科手術切除整個腫瘤是個不錯的方法。

用外科手術治療腸癌,除了割除腫瘤外,還可能要在病人身上開一個「造口」。假如腫瘤的位置十分接近肛門,醫生會把肛門一併切除,以免有癌細胞殘留在腸內。這樣,醫生會為病人做一個永久的造口,讓病人通過造口排便。

化療及電療方的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兩者都可以幫助病人克服腸癌。例如近年製造的化療藥物,它們的療效令人滿意。

【預防】

1)注意飲食

盡量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油膩的食物則少吃為妙。

2)養成健康的排便習慣

雖然癌症的成因還未有定論,但很多研究指食物往往含有致癌物質,保持每天排便的習慣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患上腸癌的機會自然減少。

3)定期檢查身體

有兩類人士應盡早檢查身體,以免患上腸癌而懵然不知。第一類的是家族內有人曾不幸患上腸癌或者有家庭性腺瘤息肉病的病歷。第二類是發覺自己排便的習慣有異常的轉變。這兩類人士都應該盡早請醫生檢查身體,看看腸內有沒有任何病變的先兆。
2007-02-02 1:18 am
腸癌又稱大腸癌或結腸癌,是香港癌病的第二殺手,每年有超過千人死於此症,而新症數目均幾及三 千宗,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當中尤以男性居多,預防及早期發現是控制及治療腸癌的關鍵 ,腸癌如能及早治療,治癒率及五年生存率都很可觀。
  
什麽是腸癌
腸癌是腸內生長的癌細胞。腸癌是由生長於腸內壁細小的息肉所形成。這些息肉起初是無害的,但數年後,有部份的息肉産生病變,形成癌細胞。
  
症狀
早期-血便或無明顯症狀。
中期-裏急後重(即大便成後仍想再大解)、大便有黏液(因腫瘤有分沁物)、大便習慣改變(特別 頻密或持續便秘)、體重下降。
晚期-可摸到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腹痛。
  
高危人仕
1)高齡
年紀愈大患上此病機會愈高,尤以50歲以上爲甚。
2)高脂飲食
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是患上大腸癌的主因。
3)家族病歷
如直系親屬曾患直腸癌、息肉群症或腺癌(如肺、腸、胃、卵巢、甲狀腺或乳癌),其家屬患上 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
4)個人病歷
過去曾患直腸癌、腸道腺癌、大腸息肉、潰瘍性大腸炎、乳癌或甲狀腺癌者,患上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
  
預防方法
1)健康飲食
由於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因此應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多進食高纖維食物;纖維有助吸收腸內水份,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內壁的蠕動,方便排泄,從而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 ,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
2)養成健康排便習慣
保持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
3)定期身體檢查
由於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腸癌的形成,故建議50歲以上人仕每年進行潛 血檢查及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而個人或家族病歷導致增加患腸癌機會的人仕,則應 於40歲後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
  
檢查方法
1)潛血檢查
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排泄糞便的刺激而流血,若連續三次潛血檢查均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接受進一步檢查。

2)抽血檢查-癌胚抗原CEA
血液中的CEA,又稱癌胚抗原,是從大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它在血中的濃度會隨著大腸癌的發 展而升高。
  
3)「鋇」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
「鋇」是一種X光不能穿透的物質,醫生將「鋇」劑經肛門灌入腸內,透過照腹部X光,如腸內有 異常息肉或腫瘤,便可從x光中見到。
  
4)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
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以柔軟的光導纖維內窺鏡,直達盲腸,可觀察整個結腸,並可取得活組織作病理化驗,由於患者需要麻醉及於檢查後接受觀察,故檢查會安排在內窺鏡房內進行。檢查本身需要大約15分鐘至30分鐘,但由於病人于檢查後需要接受觀察,故整個過程需時約3至4小時。
  
5)虛擬大腸內窺鏡檢查
虛擬大腸內窺鏡是近年發展的新技術,透過電腦掃描及電腦仿真程式,透視大腸內的狀況,以檢 查是否有癌病的先兆。由於毋須插入內窺鏡或麻醉,故檢查時間亦不過20分鐘,病人檢查後毋須休息及可即時進食。虛擬大腸內窺鏡的準確率超過90百份比,亦比一些檢查腸癌方法更方便 和舒適,適合現今講求高效率的都市人。
2007-02-02 1:16 am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cure_7.gif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前  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完成的92年衛生統計報告,癌症的死亡率,結直腸癌居第三位。



大腸直腸癌病例在台灣及世界其他國家有日趨增多之勢,原因可能是全國衛生教育之普及、國民醫藥知識之增加、診斷儀器之進步而發現更多之病例。



大腸直腸癌之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之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裏急後重、長期貧血等。



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非常高,治癒率高過80%。



預防重於治療,應多食用高纖維性食物,改善便秘習慣。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發生率










民國89年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每10萬人口中男性約36.27人,女性約有28.31人。


歐美開發國家發生率最多,開發中國家次之;非洲及拉丁美洲最低,東方人較西方人少。


50~60歲間發生率最多,20歲以下極少。


第一代日本人移民美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日本本土相似,而第二、三代日本人(日裔)則有2.5 倍高的罹患率。亞洲的猶太人與歐美猶太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率也不同,歐美猶太人約三倍於亞洲的猶太人。


大腸直腸癌主要為腺癌,在發生部位以直腸45%、乙狀結腸25%為最多,降結腸
最少見約5%左右,其餘發生於盲腸與升結腸16%、橫結腸9%。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之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僅有出血或腹痛。一般來說右側大腸管腔較大且殘渣為液體狀,其症狀主要是消化失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貧血或隱痛;而左側大腸管腔較窄且殘渣為固體狀,其症狀為糞便外觀沾有血絲或黏液,偶而也會有較多血液隨糞便排出,大便習慣改變。直腸長了癌則有阻塞症狀,會有隨時都想大便之感,而排便時太用力,則有劇痛現象。一般統計認為,病人有了症狀到手術治療之時,平均已浪費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所以人人提高警覺,早期發現異常,儘早接受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治癒率高。


一般症狀為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如增加排便次數、便秘、大便變
細、裏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貧血及體重減輕等。


有上述的症狀,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檢查,尤其是上述症狀持續存在時,更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尋求專科醫師檢查以發現病灶。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病因學

  有許多推論解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一般有如下因素:1.飲食 2.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3.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4.家族性息肉(Family Polyposis) 5.癌症家族症候群(Cancer Family Syndrom)。

飲食習慣不同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對於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統計上的調查有較高的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而對於榖類、高纖維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大腸癌發生率較低。纖維能減少大便停留在腸內時間,使糞便增加體積並稀釋膽鹽、致癌物質,並使大便酸化,減少厭氣性細菌的活動,而高脂肪、高蛋白則會增加二度膽汁鹽分泌刺激腸壁。


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比正常人易得大腸癌,許多研究指出患有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30年後約有50%的病人惡化成為大腸癌。


患有Crohn's病的腸炎病人,有20倍的機會比正常人容易得到大腸直腸癌。


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的病患,年齡達到40歲時,約有80%的病患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其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高於一般人。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病史、症狀與病徵。


潛血檢查:
  糞便排泄時因腫瘤的刺激而流血,紅血球破裂後血紅素就沾附在糞便中,潛血檢查便可發現,此種檢查是作為普查和初檢的最好辦法,若連續三次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進一步檢查,但首先要排除痔瘡、食物等因素。


肛門指診(Digtal Exam):
  直腸癌患者1/4以上可以摸到硬塊,是最簡單的檢查法。


大腸X光檢查(Barium Enema):
  尤其是大腸變重造影法更能清晰發現病灶,在準備大腸X光攝影時,要特別注意灌腸及大腸之清潔工作,以免影響鑑別診斷。

內視鏡檢查(Endoscopic Exam):
  內視鏡依能檢查部位的不同區分為乙狀腸鏡及大腸鏡,堅硬的直腸鏡只能伸入直腸20公分,柔軟內視鏡可觀察到60公分,大腸鏡更能深探到盲腸的位置,幾乎所有大腸均可被檢查。
組織切片(Biopsy)及細胞鑑定(Cytology):
  使用內視鏡檢查時對可疑的部分取出體外,再作組織切片及細胞檢查,以判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腫瘤記號(CEA):
  又稱腫瘤胚胎抗原,係從大腸直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蛋白,即是正常細胞所沒有的,因此它在血中濃度可能會隨著大腸癌的發生而昇高,臨床上,CEA用於手術後,腸癌有否復發的偵測之用。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學及其預後

  大腸直腸癌中95%皆為腺癌,臨床上為便於計劃治療及了解癌症侵犯的程度,依Dukes氏之分類,分為A、B、C、D四期。

A期:癌細胞局限在腸壁的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未達肌肉層且無淋巴轉移。五年
   存活率超過90%。

B期:癌細胞已侵入肌肉層或漿膜層,但無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70%。
C期:癌細胞已侵入腸周圍的淋巴組織。治癒率35%。
D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肝、肺等處;癒後差低於20%。
  一般來說,病人的早晚期與其治癒率有極密切的關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治  療


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治本的方法:作根本切除,即開刀時,把病變的腸及淋巴腺、血管
      儘量切除乾淨,此法適用於A、B、C期之病人。
治標的方法:因為D期之病人已有鄰近器官的轉移,或廣泛蔓延而
      無法作根部切除,僅考慮減少病人痛苦,延長其壽命
      ,解決排便問題的姑息手術。

放射線療法:

(1) 對C期或B期的病人,手術後作會陰或骨盆腔治療。

(2) 手術前估計無法切除之腫瘤,經放射性療法使之變為可切除,
  即謂術前放射性療法。

(3) 對於無法切除的癌或轉移的癌,為減輕病人之疼痛或肛門出
  血,可作放射性治療。

化學療法:用於C期及部分B期患者手術後之輔助療法,或用於D期病人藉以
     延長生命,其目的有三:



(1) 防止或延緩遠處癌之轉移。
(2) 防止或延緩局部癌之再發。
(3) 對無法切除之病人減輕其痛苦,延長其生命。






圖片參考: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結  論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與飲食及部分腸炎及家族性有關,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勿只吃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食物,要多食高纖維質的食物。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罹患大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高,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為提高早期發現腸癌,4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糞便潛血測試一次,每二至三年接受直腸鏡檢查,必要時則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或鋇劑大腸攝影檢查。
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腹部不適、貧血、腹部腫塊等症狀時,要速請醫師診治,以期早期發現,接受根除手術痊癒機會大。
不但民眾應提高警覺,基層醫護人員更要提高注意做好衛生教育與宣導,以期早期發現腸癌病人,給予最良好的治療。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47: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20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