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cure_7.gif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前 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完成的92年衛生統計報告,癌症的死亡率,結直腸癌居第三位。
大腸直腸癌病例在台灣及世界其他國家有日趨增多之勢,原因可能是全國衛生教育之普及、國民醫藥知識之增加、診斷儀器之進步而發現更多之病例。
大腸直腸癌之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之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裏急後重、長期貧血等。
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非常高,治癒率高過80%。
預防重於治療,應多食用高纖維性食物,改善便秘習慣。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發生率
民國89年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每10萬人口中男性約36.27人,女性約有28.31人。
歐美開發國家發生率最多,開發中國家次之;非洲及拉丁美洲最低,東方人較西方人少。
50~60歲間發生率最多,20歲以下極少。
第一代日本人移民美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日本本土相似,而第二、三代日本人(日裔)則有2.5 倍高的罹患率。亞洲的猶太人與歐美猶太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率也不同,歐美猶太人約三倍於亞洲的猶太人。
大腸直腸癌主要為腺癌,在發生部位以直腸45%、乙狀結腸25%為最多,降結腸
最少見約5%左右,其餘發生於盲腸與升結腸16%、橫結腸9%。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之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僅有出血或腹痛。一般來說右側大腸管腔較大且殘渣為液體狀,其症狀主要是消化失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貧血或隱痛;而左側大腸管腔較窄且殘渣為固體狀,其症狀為糞便外觀沾有血絲或黏液,偶而也會有較多血液隨糞便排出,大便習慣改變。直腸長了癌則有阻塞症狀,會有隨時都想大便之感,而排便時太用力,則有劇痛現象。一般統計認為,病人有了症狀到手術治療之時,平均已浪費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所以人人提高警覺,早期發現異常,儘早接受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治癒率高。
一般症狀為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如增加排便次數、便秘、大便變
細、裏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貧血及體重減輕等。
有上述的症狀,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檢查,尤其是上述症狀持續存在時,更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尋求專科醫師檢查以發現病灶。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病因學
有許多推論解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一般有如下因素:1.飲食 2.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3.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4.家族性息肉(Family Polyposis) 5.癌症家族症候群(Cancer Family Syndrom)。
飲食習慣不同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對於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統計上的調查有較高的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而對於榖類、高纖維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大腸癌發生率較低。纖維能減少大便停留在腸內時間,使糞便增加體積並稀釋膽鹽、致癌物質,並使大便酸化,減少厭氣性細菌的活動,而高脂肪、高蛋白則會增加二度膽汁鹽分泌刺激腸壁。
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比正常人易得大腸癌,許多研究指出患有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30年後約有50%的病人惡化成為大腸癌。
患有Crohn's病的腸炎病人,有20倍的機會比正常人容易得到大腸直腸癌。
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的病患,年齡達到40歲時,約有80%的病患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其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高於一般人。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病史、症狀與病徵。
潛血檢查:
糞便排泄時因腫瘤的刺激而流血,紅血球破裂後血紅素就沾附在糞便中,潛血檢查便可發現,此種檢查是作為普查和初檢的最好辦法,若連續三次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進一步檢查,但首先要排除痔瘡、食物等因素。
肛門指診(Digtal Exam):
直腸癌患者1/4以上可以摸到硬塊,是最簡單的檢查法。
大腸X光檢查(Barium Enema):
尤其是大腸變重造影法更能清晰發現病灶,在準備大腸X光攝影時,要特別注意灌腸及大腸之清潔工作,以免影響鑑別診斷。
內視鏡檢查(Endoscopic Exam):
內視鏡依能檢查部位的不同區分為乙狀腸鏡及大腸鏡,堅硬的直腸鏡只能伸入直腸20公分,柔軟內視鏡可觀察到60公分,大腸鏡更能深探到盲腸的位置,幾乎所有大腸均可被檢查。
組織切片(Biopsy)及細胞鑑定(Cytology):
使用內視鏡檢查時對可疑的部分取出體外,再作組織切片及細胞檢查,以判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腫瘤記號(CEA):
又稱腫瘤胚胎抗原,係從大腸直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蛋白,即是正常細胞所沒有的,因此它在血中濃度可能會隨著大腸癌的發生而昇高,臨床上,CEA用於手術後,腸癌有否復發的偵測之用。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學及其預後
大腸直腸癌中95%皆為腺癌,臨床上為便於計劃治療及了解癌症侵犯的程度,依Dukes氏之分類,分為A、B、C、D四期。
A期:癌細胞局限在腸壁的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未達肌肉層且無淋巴轉移。五年
存活率超過90%。
B期:癌細胞已侵入肌肉層或漿膜層,但無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70%。
C期:癌細胞已侵入腸周圍的淋巴組織。治癒率35%。
D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肝、肺等處;癒後差低於20%。
一般來說,病人的早晚期與其治癒率有極密切的關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治 療
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治本的方法:作根本切除,即開刀時,把病變的腸及淋巴腺、血管
儘量切除乾淨,此法適用於A、B、C期之病人。
治標的方法:因為D期之病人已有鄰近器官的轉移,或廣泛蔓延而
無法作根部切除,僅考慮減少病人痛苦,延長其壽命
,解決排便問題的姑息手術。
放射線療法:
(1) 對C期或B期的病人,手術後作會陰或骨盆腔治療。
(2) 手術前估計無法切除之腫瘤,經放射性療法使之變為可切除,
即謂術前放射性療法。
(3) 對於無法切除的癌或轉移的癌,為減輕病人之疼痛或肛門出
血,可作放射性治療。
化學療法:用於C期及部分B期患者手術後之輔助療法,或用於D期病人藉以
延長生命,其目的有三:
(1) 防止或延緩遠處癌之轉移。
(2) 防止或延緩局部癌之再發。
(3) 對無法切除之病人減輕其痛苦,延長其生命。
圖片參考:
http://www.sydao.org.tw/images/arrow_br.gif
結 論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與飲食及部分腸炎及家族性有關,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勿只吃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食物,要多食高纖維質的食物。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罹患大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高,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為提高早期發現腸癌,4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糞便潛血測試一次,每二至三年接受直腸鏡檢查,必要時則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或鋇劑大腸攝影檢查。
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腹部不適、貧血、腹部腫塊等症狀時,要速請醫師診治,以期早期發現,接受根除手術痊癒機會大。
不但民眾應提高警覺,基層醫護人員更要提高注意做好衛生教育與宣導,以期早期發現腸癌病人,給予最良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