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昺的故事(盆菜)

2007-02-01 9:35 pm
來源!!!!thx???

回答 (2)

2007-02-01 9:39 pm
✔ 最佳答案
香港人不時把盆菜誤寫成盤菜,實際上盤的意思是指香港人所謂的碟。
盆菜是香港著名的食品之一,傳統上使用木盆盛載著多種食物。


歷史
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好使用大木盆將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盆菜。從此之後,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


材料
盆菜的用料並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都會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現時不少盆菜更可能包括花膠、大蝦、髮菜、蠔豉、鱔乾等。當中炆豬肉是整個盆菜的精粹所在,亦是最花工夫製作的。
盆菜的食物會按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層會放些較名貴和需要先吃的東西,例如雞及大蝦;最下層則放些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例如豬皮和蘿蔔。吃盆菜的時候,會由上至下逐層逐層吃下去。
雖然傳統上盆菜以木盆盛載,但現時大部份經已改用金屬盆或者陶瓷盆。
宋帝昺
趙昺(1272年 - 1279年),南宋末代皇帝(第九位,1278年 - 1279年在位)。他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小兒子,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親弟弟,先後被封為永國公、信王以及廣王等。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5年),南宋首都臨安被伯顏率領的元朝大軍佔領,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和謝太后相繼被俘。宋恭帝的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升為衛王。1276年,剛滿7歲的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一心想對宋朝皇室斬草除根的元軍統帥伯顏對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窮追不捨。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死,當時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陸秀夫在碣州(即今日香港大嶼山,一說在廣州)擁立趙昺做皇帝,改元「祥興」,並逃往厓山避難。元朝命令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厓山的趙昺小朝廷。事實上,當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裡與元朝軍隊交戰,史稱「崖門戰役」,這場戰役關係到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興亡。結果,宋軍全軍覆滅。西元1279年3月19日,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便背著這位剛滿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覆滅。
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又號少帝、幼主、末帝等。
在深圳赤灣(現屬南山區)有宋少帝陵,據說是少帝遺骸漂至赤灣附近,被僧人發現,從其服裝上看出是宋少帝,於是葬於此。1984年蛇口工業區和香港趙氏宗親會出資修葺擴建了宋少帝陵,現為深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香港亦有一個紀念兩位宋末皇帝逃難的地方,叫宋王臺公園。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3/3b/Zhaor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趙昺在趙氏家譜裡的畫像
2007-02-01 9:45 pm
盆菜最早流行於新界圍村,是當地喜慶時節所採用的宴會菜式。鄰裏關係密切的圍村人,每逄喜慶,就會在祠堂擺設盆菜宴,一開就是數十至上百席,甚至是早晚連開的流水宴。

盆菜的由來,據說是起源於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當時宋帝昺與群臣南下逃難,途經現時的新界 ,村民見他饑寒交迫,于是每家每戶便把好吃的拿出來招呼這貴賓。十多樣材料有肉有菜,但一時間卻找不著足夠數量的盛菜器皿,于是,大家找來一個大木盆,把 各種菜餚全放進去,成為盆菜。從此,圍村人把這種吃盆菜的文化流傳至今。

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一層疊一層的放。不 過,現在大部分盆菜都改以 盆、銻盆甚至盛載。至於吃法,有說應從面層鮮味的蝦,一層層往下吃,到最後才吃吸收了汁料精華的濃味蘿蔔猪皮。但亦有說應從下而上,先吃盆底熱騰騰的配菜,不斷由下向上翻, 讓汁料滲入每件菜餚中。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8: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1000051KK012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