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2007-02-01 5:22 am
唐朝玄奘西行!經

回答 (2)

2007-02-01 8:55 pm
玄奘生卒年份:602—664年 唐朝

1.精神永存
2.協助打通西域
3.佛學成就顯著,創法相宗
4.翻譯家中第一人
5.中印佛教交流
6.中印文化交流
7.由弟子筆錄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對史地學的重要貢獻
8.對中國民間影響深遠,成神話人物。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自長安啟程,秦州、蘭州、涼州、瓜州(敦煌),再經玉門關出國。
– 出關後由於路途艱險,同行僧侶多放棄,玄奘孑然一身,越八百里的莫賀延跡,在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更無水草」之地幾乎身死,後到達伊吾,轉至高昌。
– 高昌王鞠文秦禮待玄奘,勸他留在高昌弘法,玄奘決意求經,在高昌說法一個月即走,高昌王送予錢財貨物,並修信二十四封使西域諸國國王代為照顧玄奘
– 玄奘取北道西行,經阿耆尼(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葱嶺,到達碎葉城,得西突厥肆葉護可汗禮待。
– 經藥殺水、鐵門、「昭武九姓國」、越大雪山,再經吐火羅,抵北天竺犍陀羅國。玄奘於此遍遊五天竺十多個國家,參觀佛祖遺跡,包括其故居毗羅衛城。
– 到達中天竺摩揭陀曲女城,得戒日王禮遇。

631年(貞觀五年) – 到達王舍城那爛陀寺,得戒賢大師開講《瑜珈師地論》、《因明論》等,啟發玄奘的唯識理論,玄奘於此五年,再往林山隨勝軍受業兩年,得《唯識抉擇論》真諦。
– 遍遊五天竺,最後經狼揭羅,沿印度河北抵鉢伐多。

639年(貞觀十三年) – 再返那爛陀等,代戒賢大師講經論,譯《大乘起信論》為梵文,調和法性、法相二宗。

642年(貞觀十六年) – 於曲女城舉行無遮大會,與五天竺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侶,婆羅門和耆那教徒一起討論。玄奘登壇說法,以梵文作《真唯識量頌》,揚言:「如有一字無理能被難者,則斬者相謝。」大會舉行十八日,無人能難倒玄奘,大乘僧眾稱他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乘脫天」。

643年(貞觀十七年) – 玄奘決定啟程回國,於坦義斯羅國渡印度河,時遇大風,失五十筴經本。
– 離開天竺後,翻雪山,經吐火羅等十多國,再取南路返國,抵敦煌。
– 抵于闐時補抄失經,並上表唐太宗,報告西行經過。唐太宗命房玄齡等前往迎接,返扺長安弘福等。

645年(貞觀十九年) – 太宗邀玄奘還俗,玄奘婉拒,其後在弘福等主持譯經四年。
– 於大慈恩等主持譯經十年,於十九年間,玄奘共譯出經、律、論三藏共七十三部,其中以《大般若經》最為重要。

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 圓寂於長安玉華宮,高宗聞訊說:「朕失國寶矣。」
– 玄奘享年六十五歲,其西行經歷他口述及由弟子機筆錄成為《大唐西域記》,弟子慧立等人亦記其口述成為《大慈恩等三藏法師傳》。
2007-02-01 5:29 am
玄奘(600-664年)

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遊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15: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1000051KK038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