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古文既語釋

2007-02-01 5:03 am
想要以下詩、詞、古文既語釋 , 謝!!!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遊西山村>
<天淨沙.秋思>

回答 (2)

2007-02-01 6:53 am
✔ 最佳答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慍:惱怒、怨恚,心中略有不平。【恚:怨恨】
語釋:
孔子說:學得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語釋:
孔子說:溫習舊業,可增進新知。亦指複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體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殆:危殆,疑不能定。
語釋:
孔子說:只知學習,不加思索,終於迷惘而無所得;只靠思索,不知學習,那就不切於事而危疑不安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語釋: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會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不以向下屬請教為恥,所以死後用文這個字作為他的諡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語釋: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的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不倦怠,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有什麼難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可以效法的地方。選取箇中長處,便跟著去做;見到箇中短處,便去改正。

<遊西山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柱仗無時夜叩門。

語譯 :
不要介意農家的酒渾濁,遇上了豐年也要留足雞、肉等款待客人。地形複雜,所經山水變化無窮,看起來似乎無路可進。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雖然社日未到,但農民們已經吹簫擊鼓,結隊往來。他們的衣著都很簡樸,可隱見淳厚質樸流露。如果今後有時間乘月色出遊,我會隨時拄著手杖來敲你們的門的。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你要的是這首嗎?)

枯籐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語譯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時已深秋。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那蕭瑟的秋風裡,走在一條荒涼的古道上。纏繞著枯籐的老樹上,已經有黃昏時棲息的烏鴉。一條溪水從小橋下流過,橋對面便有居住的人家。夕陽漸漸西沉,天快黑了,風更涼了。遊子卻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他愁腸萬斷啊!
參考: NET AND ME
2007-02-03 10:52 am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認解作: 一個人對事物不了解、不認識, 而不動怒, 不亦算是一名君子嗎?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何有於我哉」認解作: 我還有什麼本事呢? 這裏指孔子自謙之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29: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1000051KK036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