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零零四年 正是香港電車一百週年紀念,原本於二零零零年計劃將會有最少五十輛「千禧電車」於市面行走載客;但是由於市民對於「千禧電車」並太討好,及不少遊客鍾情於「戰後型」電車,結果四年來只有四輛「千禧電車」於屆地街車廠「誕生」,其中一輛便是編號171的空調電車。
至於現時只有160輛普通客運電車在市面載客,而且另外亦有兩輛「古典電車」(編號:28及128)及一輀維修電車(編號:200),在下列文章將會詳細介紹一下由一九四九年開始服役的「戰後型」電車的歷史。
一九四五年,香港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幸好全數共109電車很快會恢復行走,不過電車公司認為已經行走了超過四十年的電車有需要退役,結果到了一九四九年,香港電車公司便開始購入一批新款電車,以取代由單層電車所改裝的雙層電車。
這批電車底盤、車軸、車輪、電動機及氣壓煞掣組件均是由英國訂購,而柚木製造的車身則由當時的總設計師莊士敦(C. S. Johnston)負責設計,由太古船塢負責製造;而首輛製造的電車便是編號120,與別不同的是車頭及車尾的路線牌箱比其他的電車高。另外,當時上層是頭等,下層為三等,通往上層需要由前門及靠前的樓房進出。而「戰後型」電車規格如下:
車身長度 :29呎2吋
車身闊度 :6呎6吋
前、後輪軸距:8呎6吋
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共有162輛「戰後型」電車被製造出來;至於編號163的電車,則是由於一九六四年八月製造的第一輀拖卡電車,於一九八二年改裝而成。
一九七六年,香港電車公司開始實施「一人控制」措施,放棄售票員制度,改為於下車時入錢,首輛被改動便是編號76的電車,只是於後門左邊加裝螺旋型樓梯,而原有的左邊直樓梯仍然被保留;因應這個安排,香港電車公司便決定開始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主要是把前樓梯改為於車身的右面,及改為螺旋型,但是原有的前門側旁板仍然保留。
一九八零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左邊的路線牌箱被移到後樓梯的位置
.車廂改為白色,取代原有的綠色
.車頭及車尾頂部中間的通風窗被移除
一九八一年:編號113的電車在筲箕灣發生翻側意外,之後車廂的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一九八五年:編號119[的電車改裝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28;同年,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參加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其後該電車被運往英國,而編號12的電車車身便由原本編號30的電車取代,直至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為止。
一九八六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車身車窗改為圓邊
.電阻箱改為放在車頂前方(編號28、120、128及171除外,而120於2001年改為放在車頂)
.樓梯改為右方,及加闊梯級
.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車輪加裝膠邊
.改裝懸掛系統
在「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期間,並沒有包括編號50的電車,因為原有的車身於一九八七年(或之前被運往油塘,以便成為於二零零一年落成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展品。
一九八七年:編號29[的電車改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128;車身規格與第二次翻新後的「戰後型」電車大致相同,與編號28的「古典電車」只是改為局部開頂形式,而且亦設有音響設備。
同年十一月,車頭及車尾的欄柵及鋁板取代,及拆除於車架兩邊的木條(不包括28、120及128),而未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早期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鋁板均比正常為大(包括:41、159,而編號3、12、144則與底部一樣);而由一九八七年尾後期翻新的「戰後型」電車,亦降低車身底部。
一九八八年:編號30的電車完成翻新,試驗把車門改為密封形式。
一九九一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接近完成,最後一批的翻新電車,車尾頂部加上簷蓬;而編號120的電車亦於同年被翻新,但是仍然保留原有的樣貌(但是路線牌箱被移下)。
同年,編號20的電車改為全密封的設計,但作用不大,後來恢復原有樣貌。
一九九二年及一九九三年:編號44及144的電車編號改為165及166)。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編號17的電車發生旱見意外,一名司機突然暴斃,幸好另外一名司機及時煞停;結果該輛電車便加裝電子操控系統,及於後期陸續改裝控制器(不包括28、120、128及200)。
一九九七年:編號200的工程電車製造(於一九五四年製造的編號200工程電車於後期改為的客運電車)。
二零零零年,第一輛「千禧電車」正式載客,並計劃於二零零四年前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不過只有四輀被製成,包括:168、169、170及171。
其中171為空調電車,車窗全數密封,而兩部冷氣機昃由開利提供,分別放在車頂的頭尾兩邊;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問題(包括耗電量較非空調電車大),及收費問題未能解決,結果該輛電車便一直放在屆地街車廠。
另一方面,隨著四輛「千禧電車」完成,加上部分「戰後型」電車出現老化情況,結果便有四輀電車被拆毀,分別是:
編號5與63:編號63的電車編號改為5,而原本5號電車則被拆毀。
編號12與30:上文已經提及過,原本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結果編號30的電車編號便改為12,並於一九八六年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但是由於車身老化關係,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的30號電車,便取代編號12的空缺,而原編號12號的車身則被拆毀。
編號71:車身於二零零三年被拆毀
編號124與134:編號124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後來編號134的電車編號改為124,而原本124號電車則被拆毀。
另外,編號29的原有車身於年前停用,改為由888號演習用的電車車身取代(於一九九六年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