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學而第一
子(1)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2)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3)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
有子(5)曰:「其為人也孝弟(6),而好犯上者,鮮(7)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8)。君子務本(9),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10)之本與(11)!」
子曰:「巧言令(12)色,鮮矣仁(13)!」
曾子(14)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15)不習乎?」
子曰:「道(16)千乘之國(17):敬(18)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9)。」
子曰:「弟子(20)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21)。」
子夏(22)曰:「賢賢(23),易色(2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25)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26),則不威(27),學則不固。主忠信(28)。無友不如(29)己者。過(30)則勿憚(31)改。」
曾子曰:「慎終(32)追遠(33),民德歸厚(34)矣。」
子禽(35)問於子貢(36)曰:「夫子(37)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38)?抑(39)與之(40)與?」子貢曰:「夫子溫(41)、良(42)、恭(43)、儉(44)、讓(45)以得之。夫子之求之(46)也,其諸(47)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48)志;父沒(49)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50)為貴。先王之道斯(51)為美,小大(52)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53),不以禮節(54)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55)也;恭近於禮,遠(56)恥辱也;因(57)不失其親,亦可宗(58)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59)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60)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61)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62)。』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63)人之不己知(64),患不知人也。」
注釋
01.子──指孔子 02.說──通「悅」,快樂
03.人不知──意謂別人不知自己有道德修養,有學問 04.慍──惱恨
05.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
06.弟──通「娣」,友弟妹為娣
07.鮮──少
08.未之有也──倒裝句,意即「未有之也」
09.務本──專心於根基
10.仁──孔子學說中最高的道德標準,指人與人間之親善、仁愛
11.與──通「歟」,語氣詞
12.令──善於
13.鮮仁矣──倒裝句,即「仁鮮矣」,全句意謂巧言令色之人難兼仁德
14.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孔子學生
15.傳──老師傳授的學識
16.道──管理
17.千乘之國──周制天子出師以萬乘,諸侯千乘,故以「千乘之國」借代諸侯
18.敬──慎重
19.以時──按時節,句意謂治國要不影響人民農業生產,避免使農事停辦
20.弟子──年紀幼小的人21.文──古代文獻22.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學生
23.賢賢──專重有才德之人24.易色──易,輕視;色,女色25.事──侍奉
26.重──莊重27.威──威嚴28.主忠信──以忠信為主德
29.不如──不及30.過──過失
31.憚──害怕32.終──喪禮33.追遠──虔誠地悼念故人34.厚──淳厚
35.子禽──姓陳名亢.孔子弟子36.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
37.夫子──古稱為官者為大夫,孔子曾任魯國司寇,故學生稱之為夫子
38.求之與──是孔子有心求問39.抑──還是40.與之──別人主動告知
41.溫──溫和42.良──善良43.恭──恭敬44.儉──節制45.讓──謙遜
46.求之──得之,句意謂孔子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47.其諸──大概
48.其──指兒子49.沒──死50.和──適中51.斯──這方面52.小大──小事大事
53.知和而和──句意謂那是因為強求適中而一味行適中之事54.禮節──禮節制約之
55.復──實踐56.遠──遠離57.因──依循58.宗──依靠
59.敏──迅速60.正──糾正缺點61.若──及上
6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切,用刀切;磋,用銼銼
平,琢磨使更平滑,句意喻君子要不斷鍛煉自己,不斷反省自身
63.患──擔心64.不己知──倒裝句,即不知己
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confucism/j.htm
----------------------
遊 山 西 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宋代陸游的〈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裡的「山重水複」意思也是一樣的。因為後代比較通用是「山窮水盡」,所以陸游這兩句詩經常被改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成語的第二個意思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比喻走投無路的困境。
清代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卷一二》中有一則「李八缸」的故事,提到李八缸是一位富翁,因為他喜歡把金子收藏在缸裡,所以人家稱他做「李八缸」。他在病重的時候,將財產分給兩個兒子,哥哥分到八成,弟弟李月生只分到兩成。八缸跟月生說,不是他有所偏愛,而是他另外幫月生藏了金子,要等到月生「山窮水盡」的時候才能給他。《聊齋》原文中的「苟不至山窮水盡時,勿望給與也」,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山窮水盡」這句成語除無路可前進之外,亦有走投無路的意思。
----------------------------------
[越調]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全曲串講】時已深秋。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那蕭瑟的秋風裡,走在一條荒涼的古道上。纏繞著枯籐的老樹上,已經有黃昏時棲息的烏鴉。一條溪水從小橋下流過,橋對面便有居住的人家。夕陽漸漸西沉,天快黑了,風更涼了。遊子卻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他愁腸萬斷啊!
【言外之意】遊子思鄉是自古以來詩人筆下一個永恆的主題。但此曲中之遊子,到底要向何處去?遊子斷腸,但未明言思家。這是此曲與其它遊子思鄉名作的區別!其實,世人思家,是靈魂深處尋覓生命本源(真正的家)的衝動在人這一層次的反應。作者喜歡寫神仙道化作品,它們正好描述了人們尋覓生命本源的具體過程,而作者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生命本源的追尋者。因此,筆者認為,作者是在通過極其巧妙的形象思維,表現自己對生命本源不辭千辛萬苦的不懈追求。作者有「馬神仙」的稱號。料想他不虛此名,在去官歸隱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再也用不著在自己的生命回歸路程中騎著瘦馬、漂泊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