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基督教聖詩起源
馬丁路德有句名言:「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路德認為聆聽上帝的話語就是聆聽福音「活的」聲音。可以傳達到人的內心深處。因此他全心將母語運用在禮儀上,他堅信若沒有母語的感受性,無法表達靈魂與上帝之間活生生的關係。按此精神,他首先將聖經譯為德語,同時致力於聖詩的創作。 又基於人人皆祭司、回返聖經的信仰理念,路德堅持聖樂不應成為禮儀的附屬品,會眾應藉著唱詩來回應並頌讚上帝,他改良聖樂形式,改拉丁文為德文(母語),歌詞以聖經為本,讓旋律回歸簡單 有
圖片參考:
http://www.bostontcc.org/MA/Image/ML.jpg
彈性的形式,稱為聖詠( 或稱為聖詩chorale)。
在此之前,拉丁教會音樂音樂以葛麗果聖歌為主。路德的聖詩是新教的第一類型聖詩。由於聖詩旋律與歌詞有同等地位,音樂家可隨意在旋律上創新變化,使大師有機會一展長才。由於聖詠是一種全新形式,沒傳統包袱。於是以聖詠為核心,創造出來含戲劇效果的教會音樂,就是清唱 曲,它含有宣敘調、詠歎調、合唱,及器樂合奏。 若以變奏曲、幻想曲,或將聖詠的旋律加上對位法、半音階式的技巧處理,則創造出聖詠風琴音樂、聖詠變奏曲、聖詠前奏曲、聖詠幻想曲、觸技曲和聖詠賦格。
馬丁路德於1524年出版基督教小詩集 (Etlich Christianlieder),雖然 只有8首,但對新教音樂而言卻是劃時代的一年。他後來又另外寫了13首讚歌,這些詩歌成為新教禮拜讚歌的基礎。 同年路德的音樂助理華爾特 (Johann Walther或 Johannes Walther,1496-1570) 出版的小聖詩集 (Geystliche Gesangk Buchleyn) 有 38 首聖詩,並由路德寫優美的序言,就是有名的威登堡聖詩 (Wittenberg Gesangbuch)[1]。後來學者為了方便,把新教音樂的起源訂於一五二五年。從此聖詩 (Chorale) 經過許多音樂家辛勤的耕耘而有今日之成果。歷代信義會聖詩詩人有:約拿士 (Justus Jonas, 1493 - 1555)、撒克斯 (Hans Sachs, 1494-1576)[4],史坡拉圖士 (Paul Speratus,1484 - 1551)、都休士 (Nicholaus Decius,c1458 - 1546)、赫曼(Nicolaus Hermann, c1480 - 1561) 艾伯 (Paul Eber, 1511 - 1569)、尼可賴 (Philipp Nicolai, 1536 - 1608)、林卡特 (Martin Rinkart, 1586 - 1649)、葛哈特 (Paul Gerhardt, 1607 - 1676)、紐馬克 (Georg Neumark, 1621 - 1681)等。作曲家有:史都者 (Thomas Stoltzer, 1475-1526)、布魯克 (Arnold von Bruck, c147O-1554)、山佛 (Ludwig Senfl, c1486-1543? )、都西斯 (Bendedictus Ducis,C1490 - 1544)、赫林克 (Lupus Hellinck,c1495-1541)、歐香德 (Lucas Osiander, 1534 - 1604)[2]、 尼可賴 (Philipp Nicolai, 1536 - 1608)、艾卡 (Johannes Eccard, 1553 - 1611)、維布斯 (Melchior Vulpius, c1560 - 1616)、哈斯樂 (Hans Leo HassIer, 1564 - 16I2)、普來托理士 (Michae Praetorius, 157I - 162I)[3]、謝恩 (Johann Hermann Schein, 1586 - 1630)、克魯格 (Johann Crueger, 1598 - 1662)、德勒西(Adam Drese, 1620-1701)、巴士德胡(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巴海貝爾 (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而巴哈則集其大成。
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及口傳文學、勞動號子和民歌。詩歌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平達和古羅馬的卡圖魯斯、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