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ga全部資料

2007-01-31 3:24 am
各位[先生]and[女士],吾該快d幫我啦!!我要交功課嫁,吾該吾該!!!

回答 (5)

2007-01-31 3:27 am
✔ 最佳答案
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慶,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慶;清明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編輯]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慶——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慶,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2007-01-31 4:12 am
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慶,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慶。清明是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假日。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慶——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慶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其實重陽節基本上不日是用來掃墓的。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慶,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明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係4月,4月係一個落雨嘅月份,你覺得每年清明一定會落雨,
可能受一首詩影響,就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祭祖要帶備香燭、冥鏹及各種三牲祭品,祭品主要包括鮮花水果、飯菜、燒肉、雞、豆腐芽菜、燒酒、茶水或一些先人愛吃的東西等,在衣紙方面,有些人祭祖會買一套「祖先衣服包」,裡面樣樣有齊,例如「溪錢」、「冥錢」、「金銀紙」、「元寶」及「幽衣」等。向祖先的墳墓拜祭,以表達人人孝子之心,向先人致敬。以牲禮或菜碗先祭拜墳墓的守護神后土,再燒香拜祭祖先墳墓。在先人陰宅附近的墓穴,每墓插香三枝,亦可收睦鄰之效。

祭品可豐儉由人。亦可以跟據先人的宗教及喜好而選用,例如拜祭敬奉基督的先人,則可選用鮮花及白臘燭等祭品。但如先人生前不喜歡的物品,切忌使用,以免相沖,帶來不吉之事。「壓紙」又稱掛紙,是把黃白式或五色的長方形紙,以石頭壓在墓碑、墓頭及墓旁的后土上。壓紙有「掛錢」,供祖先花用之意,也表示子孫已祭拜過祖墳。習俗上,很多人亦會利用附荐袋(紙寶的一種),放進一些紙寶禮物如金銀……等,火化給先人。這要注意的是記緊要把先人名字及籍貫或生日寫在附荐袋上,封口後,在袋口外用膠水貼上幾張溪錢或冥錢,這是給送物品的鬼差們作小費,這樣便可以保證你的先人一定收到你們的禮物了。

祭品中不用鴨與蔥,鴨與押同音,蔥、娼同音故不用。
2007-01-31 3:34 am
清明節可指二十四節氣中之"清明"或指民間祭墓的節日。
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特定的紀念意義。
從節氣來講,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
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
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
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
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
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嚐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紮製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韆鞦",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至於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2007-01-31 3:30 am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2007-01-31 3:28 am
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前後節氣
春分→清明→穀雨

二十四節氣
春季: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2007-01-31 07:32:04 補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正是寒冬過去,春天來到的時候。來自海洋上的暖濕空氣若碰上原地的冷空氣,就會凝結成毛毛雨,天氣就變得陰雨綿綿。所以江南的清明時節,經常都會細雨紛紛。香港地處南方,氣候溫暖,根據天文台的記錄,少於一半的清明節是下雨天。因此,用「清明時節雨紛紛」來形容香港的清明時分就不一定適用了。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1904367

2007-01-31 07:32:56 補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意思 :"清明時節與紛紛"這句是來自杜牧的"清明"一詩,內容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此指清明節,源於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時間大約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民間有踏青及掃墓等習俗。 ~斷魂:失魂落魄,比喻很傷心。 ~借問:請問。

2007-01-31 07:33:12 補充:
~杏花村:從字面解,是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有人認為這是村莊的名字,在今安徽省貴池縣城西。由於杜牧此詩的影響,有好幾處地方後來都起名「杏花村」,如著名的汾酒,便是山西汾陽杏花村酒廠出品。此外,很多酒家也以「杏花村」為名。這首詩是即景敘事之作,詠寫清明時節的景物。清明節那一天,下濛濛細雨,前往掃墓、踏青的人們神色哀傷,詩人身處其中也受到感染。這黯然的情緒該如何排遣呢?也許找個地方歇一歇,喝一點酒,可以舒解吧。於是詩人向牧童詢問酒家在那裏,牧童信手指向不遠之處,順牧童的手指,隱約看到杏花深處的村莊,有酒家招客的旗子在晃動。

2007-01-31 07:33:30 補充:
詩的前兩句描寫環境,營造氣氛。第一句直接點出題目「清明」二字。「雨紛紛」是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徵;「路上行人」擁擠,帶哀傷的心情掃墓,是清明時節的人物動態;「欲斷魂」三字,既刻劃行人的心理狀況,又與「雨紛紛」的背景互相配合,營造出清明節特有的節日氣氛:細雨紛紛,添人愁懷,掃墓思親,倍增傷感。第三、四句承接「欲斷魂」而來,詩人想尋找酒家歇息,抒緩情緒。故第三句用「借問」二字承轉,接下來詩人與牧童的一問一答,構成一段生活中的小插曲,為詩歌增添了情趣,一個「遙」字,狀寫了牧童信手指點的動作。村莊名為「杏花」,給人美麗的聯想,「杏花煙雨江南」的畫面自然

2007-01-31 07:34:16 補充:
在腦海中浮現,最終在溫馨的期待氣氛中化解了雨中清明的愁懷。詩人接有甚麼行動,詩中並沒有提到,讓讀者通過想像加以領會。這首小詩,沒有一個難字,更沒有典故,語言通俗,卻寫出了一幅生動的清明踏青圖。所以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成為描寫清明節最有名的詩歌。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0501679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37: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0000051KK030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