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朝的歷史

2007-01-31 3:19 am
唔該,我要D有關漢朝的歷史.要包括東漢及西漢!!!!!!

回答 (5)

2007-01-31 3:36 am
✔ 最佳答案
西漢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

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所寫的,此段歷史是中華帝國的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再國力上達到空前的強盛,疆域也是擴張到空前的遼闊。勢力也伸展至中亞。

但是,中國人的思維卻遭受到限制,由漢武帝開始,儒學-一種埋沒人性的哲學,開始成為統治者所用的工具,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的燦爛繽紛的諸子百家思想。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但鞏固了政治,使中華帝國的政治相對其他民族來得穩定。

西漢帝系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后 呂雉(漢少帝 劉恭,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竇皇后)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9) 漢元帝 劉爽 (前32-前7)

(10)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1)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2) 漢平帝 劉衍 (1-5)

(13) 孺子劉嬰 (6-8)

東漢 (25-220)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公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据,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并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國,中日交往從此開始。

64年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陽,帶來一些佛經,并邀請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國,次年,明帝建洛陽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居住,并翻譯<<四十二章經>> ,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開始由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創,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故亦稱"五米道"。

東漢帝系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衝帝 劉炳 (145)

(9) 漢質帝 劉纘 (146)

(10) 漢恆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帝 劉協 (189-220)
漢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來源請求]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2]。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目錄 [隐藏]
1 名稱
2 正朔
3 歷史
3.1 西漢
3.2 東漢
4 兩漢地方行政
4.1 西漢政區
4.2 東漢政區
5 經濟人口
6 科學文化
7 漢朝皇帝
8 參見
9 注釋
10 外部連結



[編輯] 名稱
由於西漢(又稱先漢)和東漢(又稱後漢)國號都是「漢」,皇室未改,習慣上被看作同一個王朝。漢朝或漢代其實是指這兩個王朝統治時期的時代名稱。史書中常常以「秦、漢」並稱,這裡的「漢」指的就是包括西漢和東漢的「兩漢」。[1]

西漢以長安為都城,東漢以洛陽(當時稱雒陽)為都城,稱「西京」和「東京」。兩個首都合稱「兩京」,後世以此常與「三代」並稱,代指「兩漢」。[3]

早期部份典籍或史書亦以「前漢」和「後漢」區分兩漢,[4][5][6]可是,此卻容易與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政權後漢作混淆。因此,後世以光武帝劉秀復漢時的首都從西漢的長安改為東邊的洛陽而將兩漢以「東」、「西」分別。


[編輯] 正朔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纔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7][8]。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來源請求]。


[編輯] 歷史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公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1]


[編輯] 西漢
主條目:西漢

漢高祖入關圖
張騫出使西域圖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當國,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9]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羡的時期[10]。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

政治上,加強皇權,先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曆經2000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經濟上,漢朝經歷多年戰爭,經濟有一定的衝擊。為此,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

這一時期的變革對中國後世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影響極大,在歷史上通常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新舉措相提並論。但是漢武帝連年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之後,耗費了大量資源,使西漢國力衰弱[2]。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6%9C%9D&variant=zh-tw

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

西漢自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起,至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BC%A2&variant=zh-tw

東漢,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西漢合稱漢朝。西漢與東漢之間有一個新朝,後被東漢所取代。後漢亦是漢朝的一部分,與西漢不同的是,後漢乃建都洛陽,而西漢則建都長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B1%89&variant=zh-tw
2007-01-31 5:54 am
漢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由於西漢和東漢國號都是「漢」,皇室未改,習慣上被看作同一個王朝。漢朝或漢代其實是指這兩個王朝統治時期的時代名稱。史書中常常以「秦、漢」並稱,這裡的「漢」指的就是包括西漢和東漢。
西漢以長安為都城,東漢以洛陽為都城,稱「西京」和「東京」。。
早期部份典籍或史書亦以「前漢」和「後漢」區分兩漢,可是,此卻容易與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政權後漢作混淆。因此,後世以光武帝劉秀復漢時的首都從西漢的長安改為東邊的洛陽而將兩漢以「東」、「西」分別。
歷史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公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西漢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的黃老政策。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當國,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與民休息的政策,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
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
政治上,加強皇權,先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無為」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曆經2000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經濟上,漢朝經歷多年戰爭,經濟有一定的衝擊。為此,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
這一時期的變革對中國後世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影響極大,在歷史上通常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新舉措相提並論。但是漢武帝連年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之後,耗費了大量資源,使西漢國力衰弱。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
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由霍光輔政。昭帝與其後的宣帝統治期間,漢朝基本上恢復了往日的水準,且匈奴也無力抵抗,史稱昭宣中興。漢宣帝年間,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取代匈奴的僮僕都尉而實際控制了西域。
傳到宣帝的孫子成帝時,沉迷溫柔鄉,不理朝政,政局動蕩,漢朝開始衰落,外戚王莽掌握政權,在西元8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起義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起義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的後果,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到了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又恢復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和活力,史稱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
其後,因為皇帝年幼,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桓帝,靈帝在位期間,先後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東漢衰亡已經不可避免。
公元184年,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判,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劉備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漢少帝改立漢獻帝,董卓被殺後,改由曹操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更「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室權力架空、名存實亡。
220年,漢獻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廢,東漢結束,漢朝也宣告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經濟人口
漢代貨幣五銖錢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人口已經上升到5000多萬。但是到武帝末年,由於長期的軍事行動,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一半。武帝之後,繼任者吸取了教訓,採取了相當緩和的政策。至漢平帝時,人口已經達到5960萬。
但經過王莽時期農民起義的戰亂,到了東漢初期,人口只剩2100萬,經過穩定時期的恢復,至漢桓帝時恢復到5650萬人,但又由於三國時期的戰亂,到晉朝初期,全國人口又只有1600萬人。
漢朝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田賦只有1/30,對商業課以重稅,並不許商人「衣絲乘車」,商人的後代不得仕宦為吏。但由於有人口稅、戶口稅、男丁稅,農民的負擔並不輕。
漢朝的國力部分依靠與蒙古、朝鮮、中亞、越南和北印度的貿易,以及華南地區的生產和商業。
2007-01-31 4:21 am
東漢 (25-220)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公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据,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并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國,中日交往從此開始。

64年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陽,帶來一些佛經,并邀請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國,次年,明帝建洛陽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居住,并翻譯<<四十二章經>> ,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開始由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創,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故亦稱"五米道"。

 
西漢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

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所寫的,此段歷史是中華帝國的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再國力上達到空前的強盛,疆域也是擴張到空前的遼闊。勢力也伸展至中亞。

但是,中國人的思維卻遭受到限制,由漢武帝開始,儒學-一種埋沒人性的哲學,開始成為統治者所用的工具,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的燦爛繽紛的諸子百家思想。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但鞏固了政治,使中華帝國的政治相對其他民族來得穩定。
參考: 中華人
2007-01-31 3:36 am
漢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2]。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西漢
主條目:西漢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當國,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9]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羡的時期[10]。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

政治上,加強皇權,先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曆經2000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經濟上,漢朝經歷多年戰爭,經濟有一定的衝擊。為此,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

這一時期的變革對中國後世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影響極大,在歷史上通常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新舉措相提並論。但是漢武帝連年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之後,耗費了大量資源,使西漢國力衰弱[2]。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

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由霍光輔政。昭帝與其後的宣帝統治期間,漢朝基本上恢復了往日的水準,且匈奴也無力抵抗,史稱昭宣中興。漢宣帝年間,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取代匈奴的僮僕都尉而實際控制了西域。

傳到宣帝的孫子成帝時,沉迷溫柔鄉,不理朝政,政局動蕩,漢朝開始衰落,外戚王莽掌握政權。此後,歷經哀帝的「斷袖之癖」,他先毒死僅14歲的哀帝繼任者平帝,並在迎立太子劉嬰,自己擔任「假皇帝」後,在西元8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主條目:東漢

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起義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起義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的後果,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到了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又恢復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和活力,史稱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

其後,因為皇帝年幼,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甚至皇帝的廢立都受到宦官或外戚的控制。宦官與外戚之間經常發生鬥爭,造成政局不穩。且東漢一代,士族豪強勢力強大,他們往往勾結當朝的外戚或者宦官,大量兼併土地,間接造成各地方農民起義逐漸增多。桓帝,靈帝在位期間,先後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東漢衰亡已經不可避免。

公元184年,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判,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劉備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漢少帝改立漢獻帝,董卓被殺後,改由曹操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更「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室權力架空、名存實亡。

220年,漢獻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廢,東漢結束,漢朝也宣告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5: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0000051KK030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