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冇人識得一d關於春秋戰國時代既成語呀?????

2007-01-31 2:35 am
請問有冇人識得一d關於春秋戰國時代既成語呀?????
我想要埋個出處呀
唔該晒!!!!!!!!

回答 (2)

2007-01-31 2:52 am
✔ 最佳答案
成語: 老馬識途
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
出處 : 春秋時,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討伐孤竹國。去時春天,回來時已是冬天了。結果,他們更迷了路。於是,管仲建議不妨試試讓老馬在前面走,以牠來認路,他們則跟在後面。最後,他們終於找到原路,並平安地回國了。
近義 : 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 : 初出茅廬
2007-01-31 4:09 am
亡羊補牢
----------------------------------------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衹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鳴驚人
----------------------------------------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衹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衹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衹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衹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衹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衹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衹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一字千金
----------------------------------------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于“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三令五申
----------------------------------------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于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于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衹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于“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屢次告誡食品要清潔衛生,以免損害顧客健康,我們便可說:對于食品商店要保證清潔衛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守株待兔
春秋戰國時代,宋國住著一個勤快的農夫,每天辛苦的耕田,從來沒有間斷,
將稻田整理得青綠無比,一顆顆的稻穀又肥又大。
有一天他正在田間除草。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從草叢裏跳出一隻兔子,慌慌張張的從他身邊掠奔過去,一不小心撞在田邊的樹幹上,當場折斷頸骨,鮮血淋漓鳴嚎了兩聲,便倒在地上動彈不得了。
農夫抓起兔子,高興的說:「今天運氣真不錯,不費半點力氣便撿到一隻兔子。兔肉可以吃,兔皮可以賣錢,一天抓到一隻兔子,一個月就有三十隻,那我不是發財了嗎?何必整天辛苦的在烈陽下工作!」
從此,他便丟了幹活的鋤頭,每天守在樹下,等待另一隻兔子的出現。最後田地都長滿了荒草,農夫等的兔子仍然沒有出現。全國的人都把這個「守株待兔」的本農夫當作笑柄,譏笑他死守舊規,不知變通。「株」是樹的意思。
後來的人,也將「守株待兔」這個故事拿來比喻一些想要不勞而獲的人。@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0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0000051KK027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