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借喻
是比喻的一種,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以喻體代替本體。
借代
不是比喻,是與本體有密切關係的事物(借體)代替本體的修辭方法。
不少成語或諺語,如放在句子中就是一個借喻:
你這個人真是狗口長不出象牙!
有麝自然香,他的才華不怕沒人欣賞!
學生總愛臨渴掘井,這幾天圖書館座無虛席。
老師又教訓了我們一頓,真是恨鐵不成鋼!
我們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卻掉了西瓜。
借喻是比喻法的其中一種。所謂比喻,就是利用相似的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請緊記,這兩種是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常見的比喻法可分為三種──明喻、暗喻及借喻:
比喻的公式:
本體+喻詞+喻體 = 明喻
本體+(是)+喻體 = 暗喻
本體、喻詞、喻體 = 借喻
換言之,借喻法是直接以喻體出現在句子之中,而不會寫出本體和喻詞的。
借代的例子
要分清借喻及借代,可看看這個例子:
春天來了,大地舖上了一張綠毯子。(借喻)
春天來了,大地舖上了一片綠。 (借代)
這兩句句子都是描寫春天的草,但綠毯子與春草是不同的事物,所以這句句子是用了借喻;而「綠」則是春草的其中一個特點,以「綠」代表春草,便是用了借代。
其他例子:
尿布時代的事,還提來幹甚麼?(以尿布借代小時候)
我真是與時代脫節了,弄來弄去也搞不懂這些按鈕。(以按鈕借代機器)
借代跟借喻不同。借喻是利用相似的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而這兩種是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而借代卻是用同一事物中的特徵或其中一部份去代表事物的全部。
借代的步驟:
設定被借代物-→找出這事物的特徵或較具代表性的一部份-→以此特徵或部份作借代詞-→以借代詞取代被借代物寫成句子
換言之,若使用借代法,則借代詞及被借代物都要是相同事物,分別只在於借代詞的涵蓋面不可比被借代物廣。
借代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 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一種修辭方法。
借代例句:
1.他是個「飛毛腿」,每次大隊接力都跑第一棒。
2.她長大立志當「白衣天使」。
3.進了「監獄」,坐上「刑檯」,理髮師伸「魔爪」把我按住。接
著就拿出一部「除草機」來,在我頭上「行駛」,不一會兒就「開
出一條路」來。
代字:代字於詩之修辭法,亦極為常用之一種。一首詩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端看代字功夫。董季棠先生之【修辭析論】中分「借代」為七類,而黃永武先生於【字句鍛鍊法】一書中則分「代字法」為二十三種,兩氏持論角度稍有不同,然皆可供讀者作為修辭之參考。現略述於下:【修辭析論】中之借代法:
一:以事物之特徵或標幟借代事物。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以「衣冠」代表官吏,「冕旒」代表天子,即是以標幟借代事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
以「貂錦」借代為戴貂皮帽穿錦袍之戰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為富貴人家之標幟,此處借代為富貴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屬或所在借代事物。如:
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杜甫:醉時歌)
「甲第」乃指居住於甲第內之公卿富戶,以所在借代事物。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李頎:琴歌)
以「四座」借代為四座上之人。
三:以事物之作者或產地借代事物,如: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原為古之釀酒者,此處借代為酒。
四:以事物之質料或工具借代事物,如: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杜甫:飲中八仙歌)
「麴」原為釀酒之原料,此處借代為酒。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戈」為作戰之工具,此處借代為戰爭。
五:部分借代為全體,如: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
「娥眉」借代為女人,指楊妃。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詞)
以「帆」代船,部分代全體。
六:特定和普通相代。如:
夜月荷鋤村犬吠,晨星叱犢山沉霧;(鄭燮:田家四時苦樂歌)
「犢」為小牛,此處借代為牛,以特定代普通。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晉書:顧愷之傳)
千萬泛指眾多,非必定為「千」、「萬」也。以定數代不定數,亦是以特定代普通,定數代不定數,自古習用以久,然至清人汪中始為點明,在其【述學釋三九】上篇云:「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史記『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田忌三戰三勝;范蠡三致其千金』,此不必果為三,故知『三』者虛數也。楚辭『雖九死其未悔』,死不能九也,漢書云:『若九牛之一毛;腸一日而九迴』,此不必限以九也,故云『九』者虛數也。推之十百千萬等,亦復如是,學古者通其言語,則不謬其文字矣」。
七:以具體代抽象。如: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閒居贈裴迪)
以「落日」代夕陽之餘光。又如: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以「鐘」代鐘聲,皆是以具體代抽象。另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嬋娟」為美好之形容,此處借代為明月,即是以抽象代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