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和借代有什麼分別?

2007-01-31 2:13 am
借喻和借代有什麼分別?

回答 (4)

2007-01-31 2:45 am
✔ 最佳答案
借喻
是比喻的一種,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以喻體代替本體。

借代
不是比喻,是與本體有密切關係的事物(借體)代替本體的修辭方法。

不少成語或諺語,如放在句子中就是一個借喻:

你這個人真是狗口長不出象牙!
有麝自然香,他的才華不怕沒人欣賞!
學生總愛臨渴掘井,這幾天圖書館座無虛席。
老師又教訓了我們一頓,真是恨鐵不成鋼!
我們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卻掉了西瓜。
借喻是比喻法的其中一種。所謂比喻,就是利用相似的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請緊記,這兩種是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常見的比喻法可分為三種──明喻、暗喻及借喻:

比喻的公式:

本體+喻詞+喻體  =  明喻
本體+(是)+喻體 =  暗喻
本體、喻詞、喻體  =  借喻
換言之,借喻法是直接以喻體出現在句子之中,而不會寫出本體和喻詞的。

借代的例子
要分清借喻及借代,可看看這個例子:

春天來了,大地舖上了一張綠毯子。(借喻)
春天來了,大地舖上了一片綠。  (借代)
這兩句句子都是描寫春天的草,但綠毯子與春草是不同的事物,所以這句句子是用了借喻;而「綠」則是春草的其中一個特點,以「綠」代表春草,便是用了借代。


其他例子:
尿布時代的事,還提來幹甚麼?(以尿布借代小時候)
我真是與時代脫節了,弄來弄去也搞不懂這些按鈕。(以按鈕借代機器)

借代跟借喻不同。借喻是利用相似的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而這兩種是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而借代卻是用同一事物中的特徵或其中一部份去代表事物的全部。

借代的步驟:
設定被借代物-→找出這事物的特徵或較具代表性的一部份-→以此特徵或部份作借代詞-→以借代詞取代被借代物寫成句子

換言之,若使用借代法,則借代詞及被借代物都要是相同事物,分別只在於借代詞的涵蓋面不可比被借代物廣。



借代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 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一種修辭方法。

借代例句:
1.他是個「飛毛腿」,每次大隊接力都跑第一棒。

2.她長大立志當「白衣天使」。

3.進了「監獄」,坐上「刑檯」,理髮師伸「魔爪」把我按住。接
著就拿出一部「除草機」來,在我頭上「行駛」,不一會兒就「開
出一條路」來。

代字:代字於詩之修辭法,亦極為常用之一種。一首詩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端看代字功夫。董季棠先生之【修辭析論】中分「借代」為七類,而黃永武先生於【字句鍛鍊法】一書中則分「代字法」為二十三種,兩氏持論角度稍有不同,然皆可供讀者作為修辭之參考。現略述於下:【修辭析論】中之借代法:
一:以事物之特徵或標幟借代事物。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以「衣冠」代表官吏,「冕旒」代表天子,即是以標幟借代事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

以「貂錦」借代為戴貂皮帽穿錦袍之戰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為富貴人家之標幟,此處借代為富貴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屬或所在借代事物。如:
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杜甫:醉時歌)

「甲第」乃指居住於甲第內之公卿富戶,以所在借代事物。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李頎:琴歌)

以「四座」借代為四座上之人。


三:以事物之作者或產地借代事物,如: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原為古之釀酒者,此處借代為酒。


四:以事物之質料或工具借代事物,如: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杜甫:飲中八仙歌)

「麴」原為釀酒之原料,此處借代為酒。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戈」為作戰之工具,此處借代為戰爭。


五:部分借代為全體,如: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

「娥眉」借代為女人,指楊妃。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詞)

以「帆」代船,部分代全體。


六:特定和普通相代。如:
夜月荷鋤村犬吠,晨星叱犢山沉霧;(鄭燮:田家四時苦樂歌)

「犢」為小牛,此處借代為牛,以特定代普通。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晉書:顧愷之傳)

千萬泛指眾多,非必定為「千」、「萬」也。以定數代不定數,亦是以特定代普通,定數代不定數,自古習用以久,然至清人汪中始為點明,在其【述學釋三九】上篇云:「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史記『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田忌三戰三勝;范蠡三致其千金』,此不必果為三,故知『三』者虛數也。楚辭『雖九死其未悔』,死不能九也,漢書云:『若九牛之一毛;腸一日而九迴』,此不必限以九也,故云『九』者虛數也。推之十百千萬等,亦復如是,學古者通其言語,則不謬其文字矣」。


七:以具體代抽象。如: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閒居贈裴迪)

以「落日」代夕陽之餘光。又如: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以「鐘」代鐘聲,皆是以具體代抽象。另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嬋娟」為美好之形容,此處借代為明月,即是以抽象代具體。
2007-01-31 11:32 am
借喻是一種比喻的手法。本體和喻體,是「兩樣」「獨立」的東西,兩樣有相似之處。在文句中,直接將喻體取代本體。
例子:
有個女孩子身穿一身黃衫,看起來好像一個大芒果,走進餐廳,我們可以用「借喻」手法這樣說:
例句:
有個「大芒果」走進餐廳。
解釋:
在這裏,「大芒果」這喻體便將代了「身穿一身黃衫的女孩子」這本體了。


借代卻不是比喻,而是用本體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徵」或「其中一部份」,取代本體。
例子:
特首曾蔭權先生極喜歡戴煲呔,煲呔便是曾先生的特徵。在新聞及時間節目,我們一說到「煲呔」,便知道在談論曾蔭權先生。如要說特首曾蔭權先生的民望一直高企,可以這樣說:
例句:
「煲呔」的民望一直高企。
解釋:
在這裏,「煲呔」這特徵便將代了「特首曾蔭權先生」這本體了。

2007-03-06 22:34:46 補充:
回答中, 有些所謂是借喻的例子, 其實是隱喻, 見下:
你這個人真是狗口長不出象牙!
老師又教訓了我們一頓,真是恨鐵不成鋼!
2007-01-31 2:16 am
如何辨析借喻與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隱去本體,只出現客體(喻體或借 體)的辭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學生,很難將兩 者區別開。下面介紹一種簡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 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 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 呢? 先瞭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裏指部 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 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爭。大家想 想,“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 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 性,借代用法就是 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 行軍和作戰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 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 向。因此可以用旌 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 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 以“十萬旌旗”指 “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 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儼然成了戰 爭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爭正十 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體和客體之間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具有相關性這一特點,就能將 二者區分開。
其次看能否轉換成明喻,能轉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敵人像狗一樣夾著尾巴逃跑了”運用的是明 喻,換成借喻就是“這條狗夾著尾巴逃跑了”。在上面 兩句中,本體是“敵人”,喻體是“狗”,喻詞是“像”。由 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體和喻詞。因此所有借喻 只要增加本體和喻詞都可以轉換成明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假設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 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 假設 “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 喻體,“戰爭”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爭 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 子。因此可以斷定 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借喻用 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麼如何辨別呢?這 時就要 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採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 須採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 重在代,因 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 法。請看下麵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面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 猛獸”,與它相關的詞語“吃盡”“血肉”都採用了相應的 比喻說法。這句話可改為明喻“最可恨那些敵 人像毒 蛇猛獸一樣吃盡了我們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換 成明喻。因為與客體(毒蛇猛獸)相關的詞語(榨盡、血 汗)沒有改為與它相應的說法,可見客 體只是作為一個 代號,換個名字罷了,並不是用來打比方的。毒蛇猛獸 代指反動統治者或敵人。改為一般說法就是“最可恨 那些反動統治者榨盡了我們的血 汗。”
第二組中B1是借喻,可轉為明喻“那個人像大白 熊一樣向我撲來。”形象地描寫了那個外國人肥胖的身 軀、笨拙的動作,又像熊 一樣兇狠。而在B2中“大白 熊”僅代指那個又白又胖的外國人,是用某人的特徵來 代替該人,與它相應的詞語“答應”沒有改成描寫動物 相應的說法。若改 為一般說法就成了“那個人答應了 我的價錢。”但不能改為明喻:“那個人像白熊一樣答應 了我的價錢”,顯然不成句子。
總之,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採用相應的比喻 說法。若是借喻,與客體(喻體)相應的詞語必須採取 相應的比喻說法;若是借代,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 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
如果從以上三方面進行辨析,就不難將借喻和借 代區別開。如“丈夫難過了,她卻覺得安慰,到底,螢火 蟲飛回了車間,她自己也沒影響工作。”(《離不開你》) 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螢火蟲光雖弱但也要奉獻給社會,與耿玉亭 身體殘廢卻堅持工作、為社會作貢獻二者有相似性,其 次與客體(螢火蟲)相應的詞語“飛”採用了比喻說法, 由此可判斷這句話運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樣運用了借喻手法,分析 從略。
1、要清除語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鏡子”上的 灰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難沒想,在五顏六色的染缸裏,純絲素絹能夠 保持自己的潔白。(1、2選自《大家都來講究語言的文 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 壁了。(《故鄉》)
下列句子運用了借代手法,讀者可以自己分析。
4、“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裏的稀飯燒滾…… (《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騾馬,翻身去攆玉石眼去了。 (《分馬》)
6、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嗎? (《多收了三五鬥》)
7、花白鬍子恍然大悟似地說……(《藥》)
2007-01-31 2:24 am
借代係2者之間有密切的地方!
例子 : 3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呢度將諸葛亮借喻做聰明人..因為個個都知諸葛亮係足智多謀..同聰明有關係!}

借喻係2者之間有相似的地方!
例子 : 紅蘋果是我的妹妹
{呢度將紅蘋果借喻做妹妹..因為妹妹的臉像蘋果一樣紅..大家相似!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8: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30000051KK025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