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所說的"國民凝聚力"相信是指政治上的向心吧。若果是的話,有皇帝應該是可以減少政治上的紛擾。其實滿清皇帝, 由順治至咸豐為止,統治水準一向都甚高,就算慈禧當政的初期亦並非完全昏庸,搞洋務自強的同治中興需然係只有其表,但實在失敗原因係與中國傳統值根太深,與現代化格格不入。到了義和團運動,慈禧及皇室方寸大亂,竟然信任妖邪與所有人作對,方才失去統治全中國的天命,為國人所唾棄。百足之蟲多捱十一年後玩完。
在東方社會內,重人倫、講尊卑,其實皇帝的權威是植根很深的思想,要改變是非常困難。就算是建立民國,推翻帝制以後,中國仍然是實行寡頭統治。實質上由民國始,至鄧小平為止,統治中國一路離不開一個又一個強人的終身統治(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但與皇帝不同,這一個又一個強人之間的權力交替並沒有合法統的機制,於是造成政治上的動盪和國民的分化,以至輒連的內亂。
文化上的"劣勢"是另一個問題。中國的文化大部份是內在發展而來,在秦、漢以後,中國文化基本型式已定,一行數千年。要到了近代,才相對西歐的文明形成劣勢。清朝時中葉時仍未知西方的進步,仍保留三千年來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敗,終於明白非改不可,但最初的洋務運動,換湯不換藥,未能成功;於是越換越激,到了辛亥革命時廢除帝制,之後更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已接近想完全放棄原有一套,希望全盤西化。帝制其實是原有文化的一部份。中國沒有了皇帝是因為中國放棄了它。有沒有皇帝相信與"挽回文化劣勢"無關。西方文化之強是由人民思想、社會結構、制度、國民質素、技術、生產力等等疊構出來;而且十九世紀以後所到之處所向披糜,所有文明都被迫要變化去適應。所謂”中國文化處於劣勢”,其實不過是一時(指數十至數百年)之間的事。中國文化在轉型,要吸收西方去適應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