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袍哥會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以下相同)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名稱,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袍哥會發源於晚清,盛行於民國時期,與青幫、洪門為當時的三大民間幫會組織。袍哥會在清代的四川曾經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組織,在辛亥革命之後,它長期成為四川大多數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間接受其控制的公開性組織。袍哥會對四川社會各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跡。這一特點,是中國其他任何地區都從未有過的。
在四川的哥老會成員被稱為袍哥,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與子同袍"之義,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說是袍與胞諧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兩種解釋大致相同。
目錄 [隐藏]
1 產生
2 成員
2.1 五堂
2.2 分類
2.3 規模
3 組織形式
3.1 稱呼
3.2 地位
3.3 內部等級
3.4 三大會
4 歷史事件
4.1 保路運動
4.2 護國戰爭
5 紅色袍哥
6 政府的態度
7 消亡
8 其他
8.1 嗨袍哥
8.2 茶館
9 相關重要人物
[編輯] 產生
清朝乾隆以後在四川社會中出現的以劫奪謀生的異姓結拜團體,被稱為嘓嚕,其成員被稱為嘓嚕子。他們具有分散性,各群之間沒有聯繫,並在陝南、湘鄂西、貴州、雲南等地活動。這些游民團夥平時在各州縣場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區、或在江、河、湖上,帶刀搶掠民間財物,並從事賭博、殺人、放火、強姦等各種犯罪活動。嘓嚕並無嚴密組織、章程,也無明確政治目標和信仰。
嘉慶年間,四川、湖北等地白蓮教起義時,大批嘓嚕子加入,有的還成為主力和首領。隨著白蓮教起義的失敗,嘓嚕子在各地都遭到鎮壓,但仍然在各地活動,還有不少人滲入到清軍與衙役之中。為了加強他們內部的組織聯繫,提高其生存、發展和與官府對抗的能力,他們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傳入川的天地會的組織形式與聯絡辦法,或直接與天地會徒融為一家,在道光年間發展成為幫會組織哥老會。
哥老會成立的標誌的開山堂,即一個哥老會獨立組織的成立儀式。最早在四川的開山堂一般被認為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永寧(今敘永)郭永泰開藎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印信相號召。據後來袍哥首領人物的記述:"會盟者即達四千余人,不久藎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開山立堂者尤以四川為最。"
哥老會產生之後,在各地迅速發展,南方所有省份和北方部分省份都有它的組織,從總的來看,哥老會的發展有三個特點:1、四川數量最多,力量最大。2、在湘軍等軍營中發展極快。3、哥老會雖然分佈面廣,但仍有很強烈的反清情緒,咸豐年間爆發的歷時6年、以四川為主戰場的李永和、藍朝鼎李藍農民起義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會。以後的歷次以反洋教為中心的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哥老會,如"一紳二糧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大足教案的主力。
[編輯] 成員
最初的袍哥會成員大多是社會底層人員,太平天國運動與李藍起義失敗之後,社會更加動蕩,無錢無勢者當袍哥為了求得結援互助,有錢有勢者當袍哥是為了控制地方,培植羽翼,也積極加入袍哥隊伍。在這種風潮之下,不入袍哥會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編輯] 五堂
由於參加人數越來越多,袍哥會在四川的各山堂逐漸形成五個有高低之分的堂口,即仁、義、禮、智、信五個班輩,參加仁字堂者以士紳為多;義字堂以商人為主;禮字堂則較多匪盜、地痞和士兵;智字堂多為貧苦農民、手工業者、船夫、車夫;信字堂人數不多,是下九流者,如賣唱、搓澡之流。
[編輯] 分類
袍哥一般都不以此為職,但也有少數組織者或骨幹以此為職業。還有一部份鄉鎮山區的袍哥會完全就是綠林作風,占山為王,以搶劫為生,這一類被稱為渾水袍哥,另外那些不搞盜、搶等以武力掠奪他人財物的袍哥被稱為清水袍哥。從人數上說清水袍哥占大多數。
[編輯] 規模
從清朝中期開始哥老會在四川開山立堂開始,清朝政府都把它視作反清、反社會團體,嚴加打擊,因此人員並不是很多,到了清朝末期,因社會動蕩且政府對底層的控制力日漸減弱,袍哥會人員迅速增加,最後到了半公開的地步。民國時期,因袍哥會在四川保路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再加上民國初期,時局混亂,袍哥完全成了公開組織。發展到最後的四十年代末,據估計全川成年男子有30-50%參加了袍哥會(也有人估計7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