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家:
陳澄波(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台灣著名畫家。1926年以一幅〈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這是台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因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前往嘉義機場協商,於3月25日上午被中國國民黨軍隊槍斃示眾,享年52歲。
陳洪綬 (1598年 – 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浙江省紹興諸暨人,中國明代畫家,從幼年起就喜愛繪畫,曾隨畫家藍瑛學畫,但主要師從理學大師劉宗周學習程朱理學,後來有機會到北京,瀏覽臨摹大內皇宮的藏畫,畫技迅速提高。但由於目睹政權的腐敗,當崇禎皇帝任命他為內廷供奉宮廷畫家時,他抗命不就南歸隱居紹興。
明代滅亡後,劉宗周自殺殉國,陳老蓮為防止剃頭改服,一度落髮為僧,改號為「悔遲」,以賣畫為生。他擅長各種題材,人物、山水、花鳥都可入畫,融合古今,自成一格不從俗變,人物形象略為誇張,類似早期印象派畫家,山水畫有裝飾趣味,花鳥挺勁堅硬。當時人評他的畫風變化為「少而妙,壯則神,老而化」。畫的格調「奇怪近於理」。他從不為清朝權貴作畫,但對貧窮的親友經常作畫相贈,「凡貧士籍其生者數十百家」。
陳老蓮還為許多名著如《西廂記》、《水滸傳》、《九歌》等繪製不少插圖,是中國最早有名望的插圖畫家。這些插圖刻版印刷,對後來中國的版畫藝術有很大的影響。1651年,他繪製了48幅《博古葉子》版畫,都是古代愛國志士和安貧樂道的著名人物畫像,如屈原等。這些版畫因為印刷多而廣為流傳。後來的畫家如任頤等都受他很大的影響。
陳老蓮的書法也是自成一格,奇特灑脫,還善寫詩,著有《寶綸堂集》。
傅抱石 (1904年10月5日 ~ 1965年9月29日) 中國近代知名畫家與美術史論家,生於江西南昌新喻縣章塘村,原名長生,10歲時改名瑞麟;17歲時自號「抱石齋主人」,改名為傅抱石。
傅抱石出身貧寒,少年時代曾為瓷器店學徒和補傘匠,受清朝山水畫家石濤的風格啟蒙,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師範學校,1933年留學於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校,1935年7月在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藝術系擔任教職,以山水畫成名。並致力於美術史和繪畫理論的寫作,出版過《中國繪畫變遷史綱》、《國畫源流概述》、《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1965年9月29日因腦溢血病逝南京,享年61歲。
1980年代開始,傅抱石的作品因拍賣價高而受到注目,一開始是蘇富比在香港以18萬港元賣出《湘夫人》。1984年以200萬港元賣出《唐人詩意》圖。1989年以340萬港元賣出《九張機》。
1990年代傅抱石的作品更受歡迎,由拍賣價可看出,1992年以209萬港元賣出《杜牧詩意圖》。1993年以167萬港元賣出《高山仰止》圖。1996年《湘夫人》再度以高價1078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現代繪畫拍賣的最高價位。
張大千(1899年—1983年4月2日),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中國近代著名畫家。
童年在家中習畫,曾到日本學習染織,歸國後在上海師事曾農髯和李梅庵,除書法外,也學習國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
1926年開始,為精進畫風而遊遍中國名地,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他最好的山水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他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但是1940年代,他在敦煌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
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曾兩度出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南京大學、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移居阿根廷,1953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年曾與西班牙繪畫巨匠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
1969年移居美國三藩市,1977年由美國移居台灣,住在臺北外雙溪的摩耶精舍,1979年他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境。1983年4月2日,心臟病復發去世。
張大千是大收藏家,他的大風堂珍藏,收集了幾百幅歷代名畫,著有《大風堂中龍門陣》一書。
你上以下網址睇..外國的都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4%BB%E5%AE%B6%E5%88%97%E8%A1%A8&variant=zh-h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