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自97回歸,經濟過熱,一下子滑倒,對全世界是一個之措手不及之經濟大災難,香港不外乎也,董建華是商家出生之事乃眾所周知,但管理一大政府,於97回歸後是中國人之大考驗。
很多東西是港英時代留下的,教育,房屋、醫療......,英方與中方的外交談判是英方希望香港留下主權與治權之麻煩問題,好讓中國困於此處。幾乎大部份港人都看壞97,看是已經有了不好的開始。
(英國曾留下印度一些問題糾紛, 以引致印度由一個完整的大國分裂出巴勒斯坦。中方有見先例,担心是合理的。)
講回董生,他是親共,不與他父親親台的。這是一小提。
自97之後,由港人打理,中文用多了,市民是更加容易向政府表達個人或所屬團體之意見,不像97之前唔敢出多多聲,也可以說是市民相信政府而開口提出個人的聲音,問題故而一浪接一浪來煩著政府。
97年10月的一埸recession令亞洲區大挫,令世界經濟於慢,美國亦是,連帶香港的出口,投資人士的意慾下降,叫香港如何由一個依賴出口的城市求生,實力大挫,轉型是唯一的出路,故近年才開始97前應做的事,走亞洲多國應做的-----走知識型經濟,追回浪費的日子,可惜是慢了人家幾拍﹗
相信董班子是看到大陸是經濟大步向前增長的,03年SARS後引入中資是一辦法一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一個大方針。沒錯的﹗
問題是一浪接一浪而來,是神仙也是不可能一下解決。SARS猶如渾元神功,將港人的自信逼出了,企業始自發圖強,開創前景。
但大部份低下階層是受困於政府無錢的緣故是未受惠。......
自8萬5的出台,是特區班子的計錯,更可以是說一個陰謀論,官商勾結是可以的說法,「建少D居屋,益下我哋D地產商;居屋的月供貴過買樓房的每月分期,吸引人買﹗」。計錯數,挺市是又要暫時性的,就做吧﹗結果人們看出了。無法的﹗
官員看到問題多多,人心惶惶,少做少錯,講多錯多,就避之則吉,最好推卸責任,董建華都無法的,他又不是神,唯好推出高官問責制,豈知又成效不大,原來又是這班人當判官。
中央又想企圖控制香港,試探不斷,又不斷用言論引出其想要的局勢。廿三條立法是想要的,目的人所共知,特區是有受到一定程度從中央而來的壓力。民主派見有機會,又見經濟始有復甦之象,就開始提出其所謂的,一定的,絶對的,正義的民主旗號,想分「更」一杯,企圖一下子打倒董班子,冷手拿過熱煎堆,更有誤導市民之嫌嫌疑,給了董班子不少的壓力,可謂南北受敵。
董生的形象看似老實,但從一日的電視上看到,廿三條立不成法,董生對傳媒滿面殺氣,有點面懵心精,有點想殺了民主派似的。無法的﹗這是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