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春既起源
回答 (3)
揮春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 "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古代詩詞中人們常引用的句子。"新桃"與"舊符",是有一定來歷的,而這新桃與舊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春節時貼在門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它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無不貼春聯慶賀。鮮紅的春聯,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盎然春色。
相傳,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有一條名為度朔的山脈,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大桃樹。在這桃樹東北處的枝葉中間有一個洞,傳說這個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門。這些鬼怪歸兩個神人管轄,這兩個神人便是神荼、 鬱壘兩兄弟。不論白天、黑夜,他們都守衛在這洞門的上方,專門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當時,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 鬱壘捉鬼的故事,便製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因明代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以後春節貼春聯便成為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參考: me
相傳起源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的元宵,他微服出遊,在市鎮上見人們正圍觀著一幅畫,畫上繪畫了一個抱著大西瓜的赤腳女人,意思是取笑淮西的婦女腳大。由於當朝的馬皇后是淮西人,朱元璋便十分惱怒,回宮後便馬上下命令派人到該鎮上調查,了解那幅畫是由何人所繪和圍觀的又是什麼人,以便在沒有參與繪畫或圍觀的人家的大門上貼個福字作為標記,好讓縣府可派人到沒有貼福字的地方捉人。於是後來人人便相信如果貼有福字揮春便可闔家平安,以後每逢農曆除夕,便用紅紙寫上特大福字貼在門上,希望來年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揮春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 "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古代詩詞中人們常引用的句子。"新桃"與"舊符",是有一定來歷的,而這新桃與舊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春節時貼在門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它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無不貼春聯慶賀。鮮紅的春聯,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盎然春色。
相傳,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有一條名為度朔的山脈,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大桃樹。在這桃樹東北處的枝葉中間有一個洞,傳說這個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門。這些鬼怪歸兩個神人管轄,這兩個神人便是神荼、 鬱壘兩兄弟。不論白天、黑夜,他們都守衛在這洞門的上方,專門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當時,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 鬱壘捉鬼的故事,便製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因明代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以後春節貼春聯便成為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0: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42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