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人會與中國大陸的人有哪些活動?

2007-01-30 5:05 am
大澳位於珠江的出口,鄰近中國大陸,請問當時的人會與中國大陸的人有哪些活動?

回答 (2)

2007-01-30 10:27 pm
✔ 最佳答案
大澳歷史
樓主老兄,不是說你的問題有何不對,但見題目就已好令人費解,大澳住的都是中國人(華人),1898年之前仍是大清帝國的領土,是中國人的地方。又為何要分大澳人同中國人呢?既然都無分彼此,又如何說大澳人與中國人之間有那些活動,問題彷似中國人與英國人在香港有那些生活習慣一般,到底你是想問甚麼的呀?
如果仍未清楚自己想知些甚麼,不如看看大澳的歷史,或者會清楚點:
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在一千年前,宋朝時代,鹽業生產已甚具規模。漁業方面曾經是香港海魚供應的主要基地。近幾百年來是珠江口一帶最繁盛的港灣。西班牙人第一次到達中國,便是在大澳的番鬼塘村登陸,取水修船。香港開埠初期,古樸的漁村面貌,在大澳仍然保留下來。南中國蛋族居民生活的習俗與居住棚屋的生活特色仍能在此找到。鹹淡水相匯的大澳沿海,是紅樹生長的合適地方,白鷺鳥在海邊悠然飛翔,美麗動人。珠江河海交匯的海面,中華白海豚穿梭騰躍。大嶼山西南海岸,現今已成為生態旅遊、行山人士喜歡遊覽的地方。
大澳是一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面的小漁港,有香港威尼斯之稱。它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棚屋,居民不大喜歡住在陸上,反而喜歡住在用木柱支撐的棚屋。大澳被三涌分為兩地,一條可開合的新吊橋取代了有著86年歷史用繩拉的小艇。大澳市內廟宇林立,計有關帝、楊侯、洪聖和天后等古廟。楊侯古廟對面的象山則有在1902年租借新界時所立的界碑。大澳所產的鹹魚和蝦膏頗為出名。
據說遠在漢代期間,大澳已有居民定居。但真正有文獻可稽考的,只能追溯到宋朝時候。早期的聚居者,來自深圳、東莞、寶安及惠州等地,聚居於「番鬼塘村」、「梁屋村」及「橫坑村」一帶,以務農或漁業為生。宋朝年間,當時大澳已開始成為漁民集居之地,但海盜猖獗,經常搶掠漁船,因此廣東水師曾派兵駐守大澳。明未之時,因為政府實行「散離」政策,中國沿岸五十哩的居民要內遷,大澳遂變成不願內遷者的暫居地,內遷帶來更多移居,「吉慶後街」因此而成。同時期,關帝廟建成,其後天后廟,楊侯古廟及洪聖廟等亦相繼建成。
因地理環境的關係,大澳和珠江口一帶的地方也成為貿易發展的地方。同時因為漁業的興起,與之有關的造船業也隨之而開始發展,鹹魚業也是大澳日後一個重要的行業。到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廣州時,與香港內陸交通樞紐,內地人往來香港,便多取道大澳。再者,鹽是主要的民食亦是戰時的必需品,因此特別矜貴。大澳盛產海鹽,而且運輸方便,所以便成為供應國內主要食鹽的地方。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戰後香港和國內經濟蕭條,因此有些人便自1948年開始由大陸來港輾轉來到大澳生活,因大澳是一個鄉村地方,生活消費比香港低,所以便吸引一批希望在消費比市區低的環境下生活居民於五十年代初移居大澳。他們大多來自東莞、寶安、南頭、中山、太平、海豐、汕尾、石岐、惠東、也有些來自廣西、雲浮等地的人。
上幾段文字抄自香港大澳一文: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cr/to193030/public_html/cindex.htm
其實要澄清一下,就是在二戰前,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活動,除了廣州之外,就是澳門,所以就不要以現時的情況假設從前都如此,這是很愚蠢的考據歷史方式。記得以前廣東省經濟繁榮的地區,就是位於珠江的西江一帶,因為有平坦土地可供耕種,而且有河流做運輸及灌溉,所以人口就好多。而戰前很多人會移居大澳,就是因為西江一帶,土地不夠分配,所以就會遷來大澳居住。而大澳是香港地區最接近西江的地區,所以移民就只遷到大澳,就不再向東遷,除受交通限制外,因為大澳有充足水源,而香港其他地方都不夠水。形成戰前大澳就是最多人居住的香港地方之一。另一個是元朗,亦因為接近西面,加上土地及水源充足之故。而接近西江的好處,當然是貿易,即是將自己生產的糧食及土產物品,帶出市場發售,得到錢再買些日用品來,這是以前人的生活方式。而貿易與農業有關,因為以前的商品,其實都是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的貨品,與現在的商品,就是兩碼之的事嘛。
參考: 抄的
2007-01-30 3:19 pm
你係咪1A09

大澳同中國大陸D人通常會有一些貿易(作的)
而大澳當地人會以魚獲等東西來作貿易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58: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37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