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抱歉這麼遲才出場,因為電腦技巧不夠班,攪不到貼圖,所以就晚了出來吹水,抱歉!不過誤打歪著,都貼到一幅,大家看看,有何感想!
圖片參考:
http://f3.yahoofs.com/users/4278630dz95446111/94f0scd/__tn_/db43scd.jpg?ph4sezFBHNy7t2DP
此圖是取自火器堂的網頁,其實貼不到圖也好,因為未得網主同意就轉貼,實有點那個,所以都不再貼了,有興趣看者可以到火器堂網頁,自有更多你們未見過的國軍相片,網址如下:
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main.htm。其實本人有更多有關國軍在抗戰時之相片,很多是沒在流通書刊上出現過的,只是技術有限,待小弟在電腦應用技術改進後,自會貼上來供大家看看。
言歸正傳,從上圖看,這是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的狀況,德國式頭盔、個人裝備,武器是德國盒子炮(駁殼槍),除了腳上綁腿及布鞋外,就活是個德國大兵,還好看到面貌,就知不是紅鬚綠眼的洋鬼子,不然又說是外援啦。中國人幾時才有勇氣面對歷史?
從相片中可見中德之軍事合作成果,其實最早支持中國抗戰的是德國才對。德國是要到1940年日本派遣山下奉文中將出使柏林,才建立軸心國合作關係,日本才和德國成為盟友,而不是想當然地以為日德本來是盟國,這是好可笑的。需知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時還以與英國盟國關係,對德宣戰,攻佔德國在山東及青島的勢力範圍。一戰後日本成為英美等國的盟友,以戰勝者姿態立足國聯,而德國就是戰敗國,地位懸殊,那會是同一路的呀!
無獨有偶,中國也對德國宣過兩次戰,一戰及二戰,中華民國都有對德宣戰,不過是宣而不戰,因為根本沒有利益衝突,犯不著兵戎相見浪費彈藥。一戰時因為當時的總理段祺瑞想向國會申請撥款擴編軍隊,以對付南方革命黨,所以才攪對德宣,實際也是沒打過一槍。二戰時因為德日聯盟,才需要對德宣戰,但查史實並無記載中德兩軍有交過戰,因為一個在亞洲,一個歐洲,相距幾千里,如何打得成!宣戰者,出堂會似的,裝樣子吧!
不過中德合作關係,二戰前就好密切,所以又不要想當然中國對德宣戰,就不可能之前有過合作關係,這點小弟就要在此澄清,免得國人又是糊里糊塗,招人見笑。
中德合作,始於德國戰敗,因為德國戰敗,已不是歐洲列強,而淪為三等國家,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距不大,所以就有合作的條件。而戰後德國,百廢待舉,攪生活是首要的,選要應付列強經濟剝削,加上國庫空虛,就只有變賣家當應急。眾多家當中就只有武器最用不著,因為凡爾賽和約就規定德國不能擁有大量武器,所以多出的武器,既然要報廢拆解,倒不如變賣換錢,既實際又可解決困難。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國閥混戰中,武器需求欣切,所以當時就有不少德國武器流入中國國境,其中有走私的,亦有通過正常渠道入口者,一時之間,中國就成了德國武器展銷中心,何其悲壯!
除了武器外,尚有軍官去留問題,因為和約規定德國軍隊規模,所以就要解散許多軍隊。遣散士兵,安置最易解決,不過軍官就頭痛啦!因為有才幹的軍官,總不能有足夠名額全數收留,就算留任的,因為軍隊短期內不會擴展,自然沒有升級機會,要等高級軍官自然流失,有才幹者就只能屈就不知多少年才有晉升機會。所以要保留有才幹的軍官,就不是件易事。如任其解甲歸田,離開軍隊本職久了,有戰事時召回都未必能即時發揮指揮能力。有見於此,當時戰敗德國,就開始輸出軍官,即是容許遣散的軍官到其他國家以僱傭兵身份效力,使他們可以繼續在軍隊發展,維持指揮技能,到德國重組軍隊時才召回,就可以使德國軍隊不會因和約而出現斷層現象。而因為中國陷入內戰,就自然創做不少傭兵機會,大量軍官應聘東來服務,連蔣先生也攪幾個德藉洋顧問來提供軍事見呀!所以早期中德合作,雖然未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事,但都為德國解決許多問題,而雙方都是各取所需而已!
1928年11月12日,德國包爾上校來華,為南京政府效力。包爾來華任務,不單是軍事顧問。因為包爾認為中國的工業無法維持一支現代化之軍隊,因此致力改造中國國防工業發展與經濟復甦,同時為德國軍火及重工業尋找一個良好市場,以避開和約的限制。不過包爾兄於1929年去世,要過了一段時間,德國魏澤爾將軍Gen. Georg Wezell來華接任顧問團長,不過魏兄又與當時國府軍界不咬弦,1933年德國前國防部長馮.塞克特將軍來華視察,才有點改變。不過都是要到納粹希特勒上台,中德關係才由私人服務性質提昇為政府與政府間的合作關係。這其實是希特勒反共政府之一,因為希君除致力向東發展以謀取德意志所建構的「生存空間」das Lebensraum外,其終極目標是要澈底消滅蘇聯共產主義政權,因此與任何反共國家建立政權,扶植其軍備為共同反共的顆伴是政策核心。因為老蔣反共,希君更想與中國簽訂共同反共的協定。不論德國居心如何,在法肯豪森將軍領導下,德國軍事體系與裝備大量輸入國軍的教育訓練與戰備中,1935年全國整軍會議提出的整編師,就是德式步兵師編制的中國版。而在整編師之前,國軍中央軍系已陸續接受德式編制與訓練,其中已知的為陸軍87及88師。總計自1927至1938,有前後近百個德國顧問在中國謀生,而最後一任軍事顧問團長是法肯豪森將軍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任期為1934-1938。
所以德國與中國合作,除了有助中國軍備提昇外,亦有助德國軍事工業的發展。因為德國始終在列強監視下,發展新武器,要試用就要有戰場,中國正是最好的新武器試驗場,德國的戰車與閃電戰理論,最先也是在中國試驗。就好像上海戰役,參戰的德國軍事顧問,就體會到戰車不能打巷戰的實戰經驗,對德軍發展戰車戰術具有重要意義。而許多過時軍備,例如毛瑟駁殼手槍,就因為德軍選用衝鋒槍MP-38,盒子卷裝彈有限,就也不合用,因而於1934年間將整條生產線連設計圖紙,材料樣品等,都轉買給中國生產,國軍手上才有這些自動武器。當然,其中也有重要的事件,就是中正式步槍的生產。中正式步槍是仿造德國違反凡爾賽和約(Versailles Treaty)所發展的毛瑟1924式標準型(Standard Modell),在得到了圖紙和工具後,由鞏縣兵工廠負責開發。在1934年到1935年之間製成。1935年7月開始量產。這是中國近代史以來第一次全軍統一的制式步槍。另外還有德國最新式的M35頭盔,中國就前後購了315,000頂,其實德國最早用M35頭盔的,除了德國傘兵外,原來就是中國軍隊了。此外大如大砲軍車,小如個人裝備水壺刺刀防毒面具等,中國亦購了不少,德國的步兵無線電對講機,國軍也裝備了一批,在上海戰場就大大提昇了軍隊的通訊與指揮情況。最後,德國最新式的1號戰車都曾在中國亮相,不過就在1937年12月才運到中國,趕不及在上海參戰,畢竟德國不是超級市場,即場有貨賣的呀!
總括來說,中德合作關係,初期有助德國軍事工業復興,與及保留軍事力量,之後中國亦藉此增強對日抗戰的準備。其實抗戰開打,中國仍向德國入購軍火,上海戰役後,國軍重組,用的也是德國貨,直到中國遠征軍出戰緬甸,第5軍及新編22師,用的也是德式裝備,到退至印度,當時國軍仍是戴著M35頭盔。正因為中國軍火工業夠不上戰時消耗,需要向德國購買武器裝備,所以日本才在1940年派使節拜訪德國,最後攪到結盟,目的都是斷絕德國向中國輸出軍火。所以軸心國條約一成,中國難於入購軍火,抗戰才真的打得艱苦!
2007-02-11 00:11:10 補充:
按相片可以連絡到相庫,暫時放了九幅相,都是國軍在抗戰初期及上海戰役的留影,不過不知如何加文字解說,所以就見諒啦!不過原相來自火器堂網頁,要知相片文字解說,勞煩去火器堂網頁自己看吧!p.s 賣廣告:火器堂網頁好、火器堂網頁醒、火器堂網頁無得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