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姨媽的行程表
大姨媽早來、晚來、不來都令人擔心。理想狀況下,月經平均每28天造訪一次,但21~35天來一次也都算正常。而離預定日期,每個月前後5天的誤差,也屬可接受的範圍。
在這些標準之外也先別慌,只要週期穩定,例如40、41或42天來一次也沒關係。
太短的週期可能使女性容易貧血體虛,可以用中藥或西藥延長週期。
太長的週期除了使女性不易懷孕外,也使子宮內膜增生過度,提高病變的機會。
葉立凡建議,不要讓生理週期超過2個月,當週期超過1.5~2個月,就應就醫,讓醫生調整生理週期。
長庚醫院中醫分院婦兒科主任謝佳蓉的看法則是,一年當中月經偶爾一、兩次沒來或一個月來兩次,先不用太緊張,可以再觀察下個月份的狀況。
因為吃藥(消炎藥、抗生素)、吸菸、熬夜、工作壓力、體重改變,都可能影響荷爾蒙進而改變生理週期。
但如果一直不來,除了懷孕,很可能是卵巢功能失常,或其他荷爾蒙出了問題,例如泌乳激素過高、甲狀腺素過高或過低都會抑制排卵。
月經亂的另一種情形是量的改變。
除了進入更年期後,月經量開始變少、週期變長外,一般而言,每次來持續3~7天的範圍都屬正常,或時間再長一點卻固定也無妨。
通常是頭兩、三天量比較多,然後逐漸減少。
量太少,可能是卵巢功能不足,也可能是正在吃避孕藥,或者因骨盆腔發炎、曾經歷刮子宮內膜的手術,造成子宮沾黏,經血不易排出。
量太多,更要小心骨盆腔的病變。除了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外,也別輕忽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葉立凡認為,「量少比較偏不孕的問題,但量多卻要擔心是長『壞東西』。」
大姨媽的打扮
很多姊妹為了大姨媽的顏色、外觀、味道苦惱不已。
在中醫學上,體質偏寒的女性,經量較少,經血顏色比較暗也比較淡。因為暗意味偏寒、淡色則是偏氣血虛。若是經血量多顏色鮮紅,則是偏熱的體質。
大姨媽臉色暗沉可能還因躺臥或久坐,經血長時間蓄積在子宮或陰道而變色,一旦起身或走動才有機會流出。
當然,大姨媽的臉色也可能是提醒姊妹們,勤換衛生棉。太久才換一次,血色自然也會變暗。
經血中偶爾夾帶血塊也屬正常。如果血塊量很多、很大,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內膜病變。
另外就是經血的味道,如果血液腥味還夾雜惡臭,那除了因太久沒換衛生棉外,如果併有疼痛、發燒,可能是感染的現象,葉立凡提醒。
給大姨媽的禮物
為了伺候大姨媽每個月的光臨,姊妹們平時嚐盡各式滋養補品,希望能取悅大姨媽,屆時可和平相處。
但要謹記,「不是所有的月經失調都要吃四物或進補,」謝佳蓉特別強調。
尤其是長子宮肌瘤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姊妹,吃補會讓充血更嚴重且更痛。
「補得愈快、內膜腫得更快,」謝佳蓉形容這像是澆水灌溉。
中醫師一般治療的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涼者溫之。」
因此,適合吃補的是子宮偏寒、月經量少、慢來,且月經來子宮會嚴重收縮疼痛,排經較不順暢的姊妹。
有這樣體質的人,在月經來可喝薑湯、紅糖,甚至巧克力、甜食、熱咖啡和熱開水緩解不適。
等到月經排乾淨後,可開始吃四物,或者中醫師按體質量身打造的補品。
充血性經痛,愈補愈痛
但同樣的方法,到了子宮偏熱,有充血性經痛的人身上,就像「火上加油」並不適合。謝佳蓉表示,中醫師甚至會建議有這樣體質的人吃一些寒涼的食物。
謝佳蓉醫師提供幾個安全的方法:
首先是,經期間不要吃冰,以免冷溫度刺激子宮收縮,增加疼痛。
還有,月經前體質易化熱,飲食儘量清淡,也避免燥熱的食物如麻油、薑母鴨、羊肉爐和辛辣的食物。
如果平日腸胃不好或者經前或經來有拉肚子的狀況,也避免吃四物。因為四物中的當歸與熟地有滑腸的作用,會使拉肚子的情形更為嚴重。
但如果腸胃健康,火氣也沒特別大,月經量也不是很多,月經乾淨後可吃點四物補血。
謝佳蓉強調,「體質」沒有絕對的標準,想吃對補,建議先找中醫師,以免愈補愈大洞。
中醫師謝佳蓉建議,如果懷疑是病變,應先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弄清楚問題後才能對症治療,或找中醫調理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