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送分!!!!!!!!!提出一個瀕危物種

2007-01-30 4:37 am
提出一個瀕危物種

要瀕危原因和解決方式^^

?~~^^~~?
+@*&*@+
└┴┴┘

回答 (5)

2007-01-30 4:50 am
✔ 最佳答案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亦為國寶。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只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是一種瀕危動物。

熊貓喜獨居,每隻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劍竹。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鵝的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於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子生存。對於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倒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息環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熊貓有時亦會吃肉,尤其是懷孕期的熊貓,常需要吃肉攝取營養。古時候有許多關於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貓的發情期很短,一年裡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後就分開,由雌性單獨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善於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裏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両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1990年代以前,一些人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對母熊貓的育幼能力表示懷疑,推斷幼仔遭到遺棄。有人提出要熊貓,就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在沒有外來干預的情況下不是對幼崽的遺棄,而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熊貓繁殖一直是一個難題,人工條件熊貓的自然發情減少,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成,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由於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外國人無法在中國繼續捕獵熊貓,但熊貓依舊是當地人獲取柔和皮毛的對象。1949年以後人口的增長給熊貓的棲息地帶來很大的壓力,之後的饑荒讓獵取野生動物成為食物的來源。文革期間,對熊貓的所有研究和保護工作基本上都停止了。改革開放後,香港和日本的皮毛市場對熊貓皮的需求膨脹,致使偷獵熊貓皮的活動日漸猖獗,而應有的保護措施由於地方官僚作風而無法實行。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瀕危動物。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卻寥寥無幾。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關起來,而飼養條件的惡劣和工作人員缺乏愛心及基本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壓力,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化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污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是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支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使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2007-01-30 9:27 pm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亦為國寶。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只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是一種瀕危動物。
名稱溯源
在中文裡,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1]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台灣,熊貓比較常用,不過,亦有人稱貓熊。


物種信息

進化出來的「拇指」可以讓大熊貓靈活的抓握竹子
[編輯] 分佈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米—3500米,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陝西南部、甘肅及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分類學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與這兩個科的動物有著明顯的差異,牠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議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用現代的基因測試技術,對不同的蛋白或核酸進行比對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因此大熊貓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詳見大熊貓科。

《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2005年第四期發表論文,將大熊貓分為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兩個亞種。其中秦嶺大熊貓為1964年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教授首次提出,而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方國盛教授等人的研究使這一說法得到國際承認。

外形特徵
四川大熊貓的頭大而且長,牙齒小,更類似於熊,胸斑黑色、腹毛白。

秦嶺大熊貓亞種頭圓,頭骨小,牙齒大,更近似於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棕色,看上去更惹人喜愛。目前僅存273只,更加瀕危。

習性與繁衍

習性
熊貓喜獨居,每隻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劍竹。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鵝的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於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子生存。對於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倒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息環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古時候有許多關於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貓的發情期很短,一年裡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後就分開,由雌性單獨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善於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繁殖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裏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両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1990年代以前,一些人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對母熊貓的育幼能力表示懷疑,推斷幼仔遭到遺棄。有人提出要熊貓,就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在沒有外來干預的情況下不是對幼崽的遺棄,而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熊貓繁殖一直是一個難題,人工條件熊貓的自然發情減少,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成,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利用與保護

古代
與中國的許多野生動物不同,熊貓很少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唯一認為可能有藥效的是熊貓的尿,而用途是溶解誤吞的鐵針。古代時,熊貓被視為珍貴的異獸,西漢文帝之母的陵墓中就用熊貓的頭骨作為陪葬。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時曾賜兩頭活熊貓和熊貓皮給日本以表親善。此後熊貓皮以至被認為是驍勇的象徵成為人們獵取的對象。

西方人與熊貓

成熟的大熊貓最早(1869年)讓西方認識到大熊貓的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曼德·戴維(Armand David),他拿到的只是一張熊貓皮,第一個在野外看到熊貓的西方人是J. H. Edgar。此後有大批西方人來中國射殺熊貓,捕捉活的熊貓也成為他們的強烈願望。1936年12月18日,露絲·哈肯(Ruth Harkness)攜帶一隻活的小熊貓抵達舊金山,這隻熊貓的名字叫書琳,它通過中國海關時的證明書寫的是「小狗一隻,價值二十元」。此後露絲出版了它與書琳的故事《淑女與熊貓》(The Lady and the Panda)。這些活動在1937年以後由於戰爭的影響而全部停止了,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西方而對這個物種一無所知,這也使人們對熊貓積攢了巨大的好奇心。


曲折的保護道路
由於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外國人無法在中國繼續捕獵熊貓,但熊貓依舊是當地人獲取柔和皮毛的對象。1949年以後人口的增長給熊貓的棲息地帶來很大的壓力,之後的饑荒讓獵取野生動物成為食物的來源。文革期間,對熊貓的所有研究和保護工作基本上都停止了。改革開放後,香港和日本的皮毛市場對熊貓皮的需求膨脹,致使偷獵熊貓皮的活動日漸猖獗,而應有的保護措施由於地方官僚作風而無法實行。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瀕危動物。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卻寥寥無幾。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關起來,而飼養條件的惡劣和工作人員缺乏愛心及基本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壓力,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化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污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是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支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使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1961年熊貓的形象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誌。20世紀下半葉以來,熊貓被看成是中國的象徵。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借出熊貓予美國和日本的動物園,這被視為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環節。到1980年代中期,熊貓的外交用途已大減,中國只借出熊貓予其他國家十年。現在國外動物園的熊貓多是中國政府出借的,熊貓如果在國外婚育,後代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由於各國人民對熊貓的喜愛和好奇,展出熊貓可以給當地動物園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中國也希望通過出借熊貓來增加外匯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不幸的是,這些收入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來繼續從野外捕捉熊貓供展出之用。因此許多國際組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都反對這種出借熊貓的做法。美國從1988年開始禁止了美國動物園租借野外捕捉的熊貓進行展出牟利。目前在全中國的動物園裡飼養了一定數量的熊貓,1990年代熊貓的人工繁殖也基本解決,所以此後的出借活動不再危及野生的熊貓。請參看熊貓租借。
2007-01-30 11:54 am
北極熊
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的氣候均產生不同程度的異常變化,北極地區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又更為劇烈,使得北極脆弱的生態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北極熊,由於位居食物鏈的最高層,將是蒙受影響最鉅的生物之一,專家甚至預測最快可能在本世紀末北極熊將伴隨長毛象一起走入歷史,永遠地消失在這個星球上。

  禍不單行的是,處境已是相當危急的北極熊,又被專家檢驗出體內已遭受有毒化學物質的污染,使得牠們的生殖和免疫系統均受到傷害,這些有毒化學物質以多氯聯苯和殺蟲劑所佔比例最多,值得深切注意的是,這些污染物質的排放地點,都是在距離北極圈相當遙遠的地方。

  在數千公里以外製造的殺蟲劑,會順著河川流入海洋污染水中生物,隨著地下水的流動滲入土壤,藉由漂浮流動的空氣而覆蓋所有蔬果作物,讓人類及所有生物,無處可逃。至於赫赫有名的多氯聯苯正是在西方學界,名列對人體嚴重威脅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全面禁用,由於它具有穩定而不易分解的特性,會經由食物鏈進入北極熊體內而逐漸累積其中,其長期的生物性累積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將嚴重危害北極熊的生存。

  北極熊生活在從來沒有戴奧辛排放污染的地區,體內還被發現含有戴奧辛,就是食物鏈傳遞毒性物質的最佳例證。大多數的北極熊體內尚含有數百種人造化學物質,對其生長發育、行為及繁殖上均會產生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

可悲的是現今科學家還未能想到一些具體而有效的方法去幫助這受害的一羣。
2007-01-30 4:41 am
中華白海豚
said to the people not to kill they!
2007-01-30 4:41 am
海豚

原因:海水受到污染,因人類大量破壞自然環境。

解決方法:不要干預海豚的生活環境,積極地尋求增加該動物的數量

2007-01-29 20:42:10 補充:
係中華白海豚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20: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35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