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2007-01-30 3:12 am
講出你認唔認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呢個彥語,並講出原因加例子

回答 (4)

2007-01-30 3:15 am
✔ 最佳答案
認同!!!!!!!!!

教材教學:
司馬遷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董仲舒,跟他們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公羊學。司馬遷在這些大師的影響下,開拓了思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20歲那年,司馬遷為了對歷史和傳說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經過長江、淮河,到達浙江,在會稽山向當地人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為了尋找舜葬於九嶷山和遺跡,他跨過沅水、汀水來到九嶷山。他到齊魯舊地親至孔子的家鄉曲阜,瞻仰了孔子廟堂。司馬遷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向人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後來撰寫《史記》準備了條件。
智慧評點:
要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不僅要有"讀萬卷書"的"間接經驗",還應該有"行萬里路"的勇氣與魄力。如果司馬遷一心"閉門讀書,師心自是",想寫出像《史記》那樣的生動而深入人心的宏篇巨著是不太可能的。明代李時珍為了完成他的巨著《本草綱目》,也曾遍遊大江南北,到過江西的廬山、江蘇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還曾到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採集藥物,共走了上萬里路。路途上通過訪問種田、捕魚、打柴、打獵的人,極大地豐富了原有的自己的藥物知識。他們從真實生活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的做法,是很值得人們借鋻的。

參考資料 no
2007-01-30 3:19 am
同意
親身經歷始終係好過就咁知
例如某科學家之前因為學校資源短決,淨係知道d工具點用/有咩用
到佢上到大學有得用,就連一d而家中一都識用ge野都唔識用,咁又有咩意思呢??


不過,如果你唔讀書又點去行萬里路呢??
所以應先讀書,之後至去行萬里路
2007-01-30 3:18 am
司馬遷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董仲舒,跟他們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公羊學。司馬遷在這些大師的影響下,開拓了思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20歲那年,司馬遷為了對歷史和傳說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經過長江、淮河,到達浙江,在會稽山向當地人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為了尋找舜葬於九嶷山和遺跡,他跨過沅水、汀水來到九嶷山。他到齊魯舊地親至孔子的家鄉曲阜,瞻仰了孔子廟堂。司馬遷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向人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後來撰寫《史記》準備了條件。

智慧評點:

要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不僅要有"讀萬卷書"的"間接經驗",還應該有"行萬里路"的勇氣與魄力。如果司馬遷一心"閉門讀書,師心自是",想寫出像《史記》那樣的生動而深入人心的宏篇巨著是不太可能的。明代李時珍為了完成他的巨著《本草綱目》,也曾遍遊大江南北,到過江西的廬山、江蘇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還曾到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採集藥物,共走了上萬里路。路途上通過訪問種田、捕魚、打柴、打獵的人,極大地豐富了原有的自己的藥物知識。他們從真實生活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的做法,是很值得人們借鋻的。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養的途徑。

“讀萬卷書”乃極言多讀書,“行萬裡路”是講多游歷,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讀萬卷書”,即廣博地學習前人的知識,特別是研習聖賢之說。這實質上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間接知識,它是一個人閉門苦讀的過程。孔子年輕時讀書極勤奮,《論語》裡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孟子少時發憤讀書,渾然不知晝夜,遂通《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求知以“博覽群書”始,實不失為合理之舉,因為以個人有限的精力,萬萬不足以親身一一發現、經歷,且無此必要,明智之舉就是通過博覽群書把已有的知識、學說納入胸中。
2007-01-30 3:15 am
唔好死讀書, 唔識得轉彎, 死板, 書係死的, 人是生的.
而且書講的並不是全對, 也會有錯, 有漏.

行萬里路, 係解坐言起行, 吸取更多經驗, 經驗曷從書本學不到的.

做人要懂得變通,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
出這說話的年代,學科不多,文人死背爛記便可.
書本外的經驗甚少,所以強調行萬里路的重要,及增加人生經驗和智識.
現代社會則不同了,千奇百怪的科目都有,電腦 電視 傳煤等傳遞訊息都快捷方便.
行萬里路還是有用的,但書本則是絻不能無,是無可代替的.
例如: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咁...政麼強行修改左教科書中的史實...而學生依然都係咁讀咁考試.....但係如果日本學生去到中國.....中國人又會有唔同係講法.....從中學到野的有得益的都係自己...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盡信書不如無書""


自小讀書會覺得不知讀來為什麼,因為好多當中讀的東西,都是理論,好似與生活或工作沒甚關係。人漸長,知道少年時所讀的,其實不盡沒用,只是要懂得怎樣將理論轉化成實用吧!如單跟著理論去作事,一定做不到什麼。但若能將之再思而行,必能得大果效。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由反思加經驗累積

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那這句話真正完整的說法應該怎麼說?
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還是【日讀萬卷書勝行萬里路】
還是【日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此為諺語,出處無可考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日讀萬卷書勝行萬里路」等,皆為後人為強調其重要性而加重語法。例如:「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亦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司馬遷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董仲舒,跟他們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公羊學。司馬遷在這些大師的影響下,開拓了思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20歲那年,司馬遷為了對歷史和傳說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經過長江、淮河,到達浙江,在會稽山向當地人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為了尋找舜葬於九嶷山和遺跡,他跨過沅水、汀水來到九嶷山。他到齊魯舊地親至孔子的家鄉曲阜,瞻仰了孔子廟堂。司馬遷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向人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後來撰寫《史記》準備了條件。

這是古時諺語,正確說法應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或者『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孟子少時發憤讀書,渾然不知晝夜,遂通《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求知以“博覽群書”始,實不失為合理之舉,因為以個人有限的精力,萬萬不足以親身一一發現、經歷,且無此必要,明智之舉就是通過博覽群書把已有的知識、學說納入胸中。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1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29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