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義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6)曾旅居中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裏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這就是中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中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第l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西元前三世紀時中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制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十三世紀元代,中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西元14!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鋻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于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裏。
眼鏡發源中國蘇州最發達 明朝皇帝當作禦品賜老臣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挂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粧”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中國眼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中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一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到明消之際,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接在一起,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制、紙制、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展到採用金屬材料如銅、鐵、金、銀。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腿,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