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d作文的point我。

2007-01-30 12:28 am
題目:富裕以外的滿足。

回答 (3)

2007-01-30 12:31 am
✔ 最佳答案
【富 裕 以 外 的 滿 足】



富裕以外的滿足:



1. 親情、愛情、友情或師生之情令你對人生感到滿足。

親情:團圓/團聚,生活愉悅、暢快

愛情:有愛侶為伴,每天忽然變得十分充實、美好

友情:身邊有幾位知己、知心,學懂如何珍惜眼前人

師生之情:與啟蒙老師亦師亦友,令我明白很多人生大道理



2. 常常積極地當義公,為大眾服務,心自然富足。

看到別人的如沐春風的笑臉,令我的心靈感到安慰。



3. 做人知足常樂,不憂不愁,笑看風雲,富貴便如浮雲。

即使別人厭我貧窮,被人中傷,考試受挫,我都比別人堅強,因為我懂得知足,即使不是家財萬貫,我都沒有埋怨,因為我的快樂比金錢來得重要。


另外一篇好文章, 希望幫到你

進步的悖論:生活富裕卻心靈饑餓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6/06/content_4651439.htm
生活似乎總在跟我們開玩笑。5日的《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篇有意思的報道,它介紹了富裕的日本社會的一些新時尚。
 報道說,為了緩解不堪重負的工作壓力,36歲的日本單身電腦程式員渡邊英子每個月要花150美元做香薰和其他放鬆專案。另一些日本人則熱衷於支付每晚120美元的高昂價格在水族館中過夜,以便自己能夠一邊看著水箱中慢慢游動的魚,一邊放鬆地進入夢鄉。此外,採用動物療法來緩解壓力的人群也在擴大,尤其是租寵物服務更受到喜愛……現在,巨大的需求甚至已經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日本的“放鬆產業”創收已達300億美元。

 無疑,這則報道展示了一個尷尬的現實,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但現代人卻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

 日本人富裕但又感到心靈“饑餓”,同樣富足的美國人看來也很鬱悶。

 筆者不久前曾讀過一本名為《美國人何以如此鬱悶》的有趣小書。在該書作者的筆下, 絕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從未如此好過:比如,在上世紀50年代,大多數美國家庭只擁有一輛汽車,如今,卻有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擁有3輛汽車或者更多;在 美國前幾代人中,很少有孩子或十幾歲的青少年能夠擁有自己的臥室,如今,他們往往都能如願以償……但富足的生活卻並未成為通向幸福的捷徑。不但大多數美國 人並未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幸福,而且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國人的比例也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並且這個比例還在繼續下降……

 生活越來越好,感覺越來越糟,這個社會進步中的悖論在西方社會,甚至一些近年 來經濟發展迅猛的新興國家也普遍存在。比如在歐美,自二戰以來,諸如人均收入、人均壽命、住房面積、所獲得的最高學位等等幾乎每一項民眾生活變化指數都在 往上走,然而當人們轉向內心,幸福指數在近50年來卻沒有任何增長,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下降。

 其實,富裕的西方的心情故事,也是現代社會中一個發人深省的嚴肅問題。人們認為社會進步和生活富足能夠帶來快樂,但事實卻並不完全如此。

 一種解釋是,不幸福源於不滿足。人們對於物質的需求和生活的享受也隨著收入的曲線 同時增長,你要求越多,越可能為之所累。但另一方面,也印證了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的模式並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雖然一些關於人的幸福感的研究表明,GDP與 幸福指數之間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且只有當GDP達到一定水準時,才會出現對幸福指數的追求,但是,這種相關性並不發揮絕對作用……

 看來,要破解這進步的悖論,除了期冀在抑鬱與壓力日益蔓延的今天,現代人能多一分內心的定力,多一些感恩、寬恕和愛心以外,也期冀人類能夠找到真正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模式。
2007-01-30 12:44 am
富裕以外的滿足, 多是只心靈上的富足, 是金錢買不到的。

口腹的滿足 - 如吃到很喜愛的東西

心靈的滿足
1. 源自愛
e.g., 父母看到子女健康成長
祖父母看見兒孫滿堂
幫助有需要的人

2. 源自成功感
e.g. 達到自己的理想 - 滿足感, 成功感
於遊戲/賭博勝出 - 成功感 (使人沉迷的其中一原因)


收錄日期: 2021-05-02 14:12: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18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