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幾多歲已公開演奏?

2007-01-29 6:16 pm
貝多芬幾多歲已公開演奏?佢既生平係點?

回答 (2)

2007-01-29 6:20 pm
✔ 最佳答案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生平
1770年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後移居德國(貝多芬姓源自家族曾經牽居「貝多芬村」,於是家族改名為貝多芬),曾任當地宮廷樂長。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顯示了其家鄉。「路德維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並準備獻給拿破崙。(約在同時,貝多芬也起草第四號交響曲。該交響曲夾在三與五之間,較為無名。但曲調活潑輕快,據說當時貝多芬在戀愛)

1804年 拿破崙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崙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後,該交響曲又被稱為《英雄》(Erica)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貝多芬並未直接命名此曲,僅與人表示過,第一樂章前八個音,像命運之神來叩門)與第六交響曲《田園》(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為了治療耳疾到鄉間渡假所作,創作速度神速)。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貝多芬也未直接命名此曲,此應該是出版商聽氣勢雄偉,取名為「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與弟媳訴訟後,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一說,該曲首演時並未如預期轟動。貝多芬當時完全耳聾,仍執意兼任指揮,在樂曲結束後,他仍忘情指揮,在女高音引導下,才返身鞠躬)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死因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有人認為他是死於梅毒。

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於鉛中毒。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並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鉛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鉛引起的。

性格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裡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五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裡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如第一交響曲。到了中後期,越發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

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四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習音樂創作到32歲前後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他創作了許多到今天人們仍覺得很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很強,寫悲傷寫抒情都不錯。
盛期:約十年時間
生活上他耳聾了,但思想上因為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他的音樂中。這一時期的音樂就是典型的貝多芬式的音樂。包括那些主要的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約十年時間
貝多芬已經是維也納社會名人,但他的創作卻進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樂家的時代,他個人意志也比較消沉。
晚期:最後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突然又創造出了奇跡。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如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和五部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思想深邃,不追求單純的旋律優美,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而言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特點
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不僅貫穿其創作生涯的各個年代,也是最集中體現他音樂理想的作品。
2007-01-29 7:43 pm
貝多芬幾多歲已公開演奏?7歲




佢既生平係點?

Beethoven,Ludwig van 贝多芬,路德维希·范(1770—1827) 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岁辍学。 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曾去维也纳从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且师生不能合作,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op.19。他虽与许多贵族,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笃,并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把音乐家束缚于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重听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衰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奇怪的是这正是他创作最明朗的交响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时。随后几年中,他对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创作,他同疾苦的斗争,反映在《英雄交响曲》(1804)(到那时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强的交响曲)中。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学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及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可能再有所进展;据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8: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9000051KK005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