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油魚在香港掀起市民「屙油」擔憂,港大海洋生物研究學者指出,油魚在外國一些地方,原來是被視作瀉藥(purgative),用作清理腸胃和通便,被多國列為不建議食用魚類,但在本港卻廣 告
被混作鱈魚出售。
市面上有銀鱈魚、白鱈魚、龍鱈魚等,名稱琳琅滿目。該位學者指出,業界為食用魚隨意命名,容易令人混淆,建議政府成立中央登記制度,認清魚類品種及來源。立法會(相關新聞 - 網站)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委員會本周五召開特別會議,商討近日「油魚事件」,有議員要求政府在標籤上要有明確指引,避免誤導消費者。
西班牙(相關新聞 - 網站)群島民用作治便秘
曾在美國及波多黎各政府從事漁業研究工作、現為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副教授Yvonne Sadovy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油魚(學名Ruvettus pretiosus、俗名oilfish)除了在少數國家如印尼被食用外,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用作瀉藥,在西班牙加納(相關新聞 - 網站)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居民便被用作傳統瀉藥,「那裏居民將油魚當作瀉藥,例如若吃了一些壞東西,想排出體外,或者便秘,便會用魚骨熬湯,當藥飲用」。她說,在一些太平洋島國,油魚亦同樣被用作瀉藥,當地人更將油魚稱為「令人衝入廁所的魚」。
人體難消化魚內蠟酯
她指,外國曾有學者研究油魚結構,無論肌肉及內臟都充斥蠟酯,在其肌肉脂質中佔的比重為約兩成,在膽脂質中佔40%。蠟酯可提供浮力,讓魚在水中毋須郁動太多,儲存體力,但人類吃後會影響腸胃。
她說,油魚能否食用,國際間信息很混雜,但在多國已不被建議食用,在日本被用作製魚糧或雞飼料。
魚名混亂 促政府立法把關
她說,「漁夫未必可以準確辨認各種魚類,加上業界命名隨意,無助辨認魚的品種,所以政府、食物加工商及出口商均有責任把關,政府更應成立中央檢察點,登記各地入口魚來源及品種,方便追蹤」。
她指政府不能單靠出口國的健康證明書,例如印尼政府今次發出的油魚健康證明書,只列明魚的加工、運輸、儲存過程合乎安全標準,但沒有說明魚本身對人類健康是否有害。
至於今次油魚被當作鱈魚,Sadovy認為是濫捕情的一個啟示,當魚獲漸減,漁夫便向一些食用價值較低的魚埋手。
對於以油魚通便,港大醫學院腸胃及肝臟內科副顧問醫生陳安安表示,吃油魚並非醫治便秘的正確方法,肚瀉只是吃油魚後的副作用,長期肚瀉會導致脫水、流失電解質和休克。她指,現時有部分便秘藥物含有少量油作潤滑腸的作用,但遠不如油魚含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