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說香港島最初名叫「紅香爐」,據說是跟天后廟道的天后廟有關的。
早期開埠前,銅鑼灣的天后廟是山邊臨海的小廟。當時的香港,人跡稀少,亦未有定名為香港。
據說,有一日,海面漂來一個紅香爐,被海水沖到現在天后廟前的岸邊,當地居民皆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遂將紅香爐供奉在廟內。自此,人們就稱天后廟為「紅香爐」,而廟後乃至當年的一帶地區,亦稱為紅香爐山。
而天后廟在該處建廟,也甚有歷史的。
該天后古廟是載氏家族所擁有的。
載氏一族原為廣東客家人士,最初定居於九龍城舊啟德機場附近的一條古村內。當時的天后廟前仍然是一個海灣。
載氏族人經常到銅鑼灣岸邊一帶割草、魚、取水作活。
相傳某次載氏族人在草叢中發現一具天后塑像,認為是天后的意思,遂發心在銅鑼灣建立一座廟宇。此後,香火越來越興盛,而載氏家族亦順理成章成為該廟的管理家族了。
據近代學者羅香林教授說,紅香爐山即天后道廟廟後的高山。
在其《香港九龍新界等地1842年以前之史跡分佈》中云︰
「高士威道至新闢之維多利亞公園折東,可至天后廟道,其廟後高山,為清初所稱之紅香爐山。
舊有汛兵駐守,而此天后廟亦為清初所創建者,雖廟宇今已甚窄,而昔年則香火頗盛也。」
天后,台灣稱媽祖,是保護海上安全的神靈。天后生前是福建人,叫林默娘,因出生後整月都未曾啼哭而得名為默娘。
據說林默娘十三歲時受一位道士收為弟子,能替人治病,深受鄉里愛戴。二十八歲離家,登上湄洲高峰得道成仙。
從前福建沿海多是漁民,漁民每遇風浪而得天后打者救甚多,故此漁民返岸後都大興廟宇祀奉。
位於銅鑼灣天后廟的現址內,尚有一勒石碑記,是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重修的碑文,內稱該廟為紅香爐天后宮。由是可知今日的天后廟,亦即前清紅香爐天后宮了。
一般古廟均無確實明文寫出創廟的年份,甚為可惜。天后廟道的天后廟,亦復如是。
由於年代久遠,雪濤雖遍尋文獻,惟個人的心力有限,無法找出該廟何時興創的年代。該廟雖曾數度修繕, 但大致仍維持原狀。
僅知該廟是1868年重修,亦即在香港開埠後的廿多年後。
一般而言,這間天后廟最初必定是一座極細小的廟宇,重修時陸續擴大至大廟的面貌。
有說天后廟原先是軍隊的兵營,後因兵營搬走,而廟宇香火日盛,善信們便將兵營拆去,並將廟宇擴建而成今日的規模云。
該廟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廟內的古鐘鑄於1747年,亦是該廟內最古老的文物。
具此悠久歷史的文物古蹟,卻荒頹地冷縮於香島一隅,豈不太淒?
天后古廟何故冷淡?實在很值得細思之呢。
有興趣於玄空的朋友,當可在該廟中發挖出許多值得深思、細察之處,極有勘察價值呢。
要令此廟生旺,亦甚易。
首先要設法,另安排一條便路,使人安全地走至此廟,如在廟旁接一天橋,好讓行人可以安全走過馬路。
其次,此廟至傍晚九時才關燈。
九時前,要令此廟燈火通明,使附近出入的民眾醒覺天后古廟的存在。
如此一來,亦符此廟座向的要求呢。
當遊旅此廟時,勿忘留意廟內有兩堵彩塑牆壁,左青龍、右白虎,俱為同治八年歲次巳己春日重修的。左青龍方是在天后廟的南方,而右白虎是在天后廟的北方。在在說明一般時師強說凡是青龍邊便謂宜高,凡見白虎邊便謂宜低,此謬也。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乃古人借曰獸以別四方之代名詞而已。
古人建都多取坐北向南,故左東右西,左取名為青龍、右取名為白虎。
其實東西南北方方位,乃不可易之方位。
但前後左右卻是隨時而改,是故不可泥於龍虎之名,亦勿拘青龍必須高於白虎也。
今之庸人,專以白虎駭人,真堪可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