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的問題,

2007-01-28 11:36 pm
青少年吸毒的問題, ??

回答 (4)

2007-01-28 11:39 pm
✔ 最佳答案
兩岸三地青少年濫用藥物皆因好奇心


近年來,臺灣濫用藥物的人口急速擴增與年輕化,很多青少年在好奇心與朋友的慫恿下,開始嘗試軟性藥物註1,以為不會上癮。再者,現在的年輕族群抗壓性低,在面對家庭與學業壓力的同時,容易因未能紓解與調適而選擇服用藥物,以為可以藉此解除煩惱,忘掉挫折感。

此次針對臺北、香港與上海三地抽樣訪問,調查十三至十九歲青少年對使用藥物及藥物濫用的態度,有效樣本各五百份。結論如下:

一、濫用藥物,皆因好奇心

曾服用過非醫生處方軟性藥物的受訪者比率,以香港最高,達百分之三點二;臺北次之,占百分之二點八;上海則有百分之一點八。而三地青少年都表示,主要是因好奇心驅使才嘗試軟性藥物。香港戒毒會凹頭青少年中心院長鄺傑英表示,香港因不少娛樂場所都有出售軟性藥物,比臺北、上海更容易接觸,所以情況較臺、滬兩地嚴重。而新的玩樂熱潮興起,也成為青少年濫藥的誘因。

二、友朋輩濫用藥物情況嚴重

臺灣基督教晨曦會門訓中心主任申耀斌牧師表示,青少年濫用藥物的原因有四點:

(一)試驗性使用,以為自己一定不會上癮。

(二)反抗性使用,叛逆期的青少年越被勸不要吸食,越要吸食。

(三)利誘性使用,被利誘吸食免費毒品,成癮後協助販賣以繼續取得毒品。

(四)消遣性使用,生活富裕卻精神空虛,加上課業壓力繁重,好奇心強,很快就沈迷毒海。



此次調查亦發現,青少年友朋輩中濫用藥物的情況嚴重,臺北與香港都有近二成一受訪者表示,有同學或朋友經常服用軟性藥物;而上海較低,只有百分之七點六,但上海市自願戒毒康復中心主任趙敏則表示,上海自改革開放後,濫藥等越軌行為逐步滲透,情況漸趨嚴重。
 

三、對軟性藥物知識不足

青少年常以為軟性藥物不是真正的毒品,不會上癮,反映自身對藥物知識的不足。其實服用軟性藥物會造成漸進式上癮,過程可分為四階段:

(一)第一階段:嘗試期,出於好奇。

(二)第二階段:偶然使用期,如在心情不好時才服用。

(三)第三階段:規則使用期,藥量都只增不減。

(四)第四階段:濫用期,與前一階段很相似,藥量都只增不減。



而此次調查發現,以香港青少年對軟性藥物的認識最深,同意吸食「軟性藥物不會上癮」的比率最低,只有百分之四點四;上海最高,達百分之九;臺北則有百分之六點四。


四、藥物氾濫,購買容易

調查顯示,有七成八的香港受訪青少年認為「因軟性藥物氾濫,青少年才可輕易購買」的比率,為三地之冠;臺北也有六成八的受訪者同意這項說法;上海則只有三成三,遠低於臺、港。

五、為買藥而犯法

有八成四的臺北受訪者認為「青少年為取得購買軟性藥物的金錢,容易犯下搶劫或援交等犯罪行為」的比率,為三地中最高;上海也有近六成六的受訪者同意此項說法,而香港則只有約五成。

六、加強防範,避免濫用

政府雖有責任加強監控麻醉藥品與精神藥品,嚴厲打擊利用藥物毒害青少年的行為,但青少年自身也要加強防範,避免誤用或濫用。而且三地大部分的受訪青少年都不贊同「軟性藥物氾濫是政府與社會之過,濫藥青少年只是受害者」的說法。香港不同意的比率是三地之冠,達百分之七十四點二;臺北居次,有百分之七十二點四;上海則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


註1:軟性藥物是指費用較低,對神經系統傷害較小的管制藥物,如K他命、搖頭丸與FM2等興奮製劑。


青少年問題是目前極為頭痛的問題,而青少年濫藥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所在。近年來,政府在防治藥物依賴方面,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綜觀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預防宣傳和協助戒毒兩方面,對於已有濫藥習慣、但是藥物的危害程度又未達到必須求助戒毒機構的群體,則支援較少。政府及民間團體有需要對現有的防治藥物依賴工作進行總結和研究,因應新趨勢訂定和完善相關政策。



據統計,吸食海洛英(即俗稱的白粉)的新增個案有明顯下降的跡象,但取而代之的是吸食新興毒品(即精神科藥物及新型化學合成毒物)的個案增多。這是因為,新興毒品獲取途徑較易,對青少年的誘惑性和滲透性更大,尤其是基於各種原因生活過得不如意又希望逃避現實的青少年,容易染上吸食的習慣。如何幫助他們認識到濫藥的危害,脫離對藥品的依賴,值得社會高度重視。



濫用藥物者擁有獨特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方式,他們大多遊離於學校之外,亦少與社團建立聯繫。目前普遍採用的宣傳方式,如透過學校、團體舉辦講座、大型宣傳活動等,對於有濫藥習慣的青少年,成效並不顯著,而這些群體卻是最需要獲取正面的訊息,以期走出濫藥的行列。



雖然,經過廣泛的宣傳,“禁毒”、“拒毒”的意識已為民眾所認同,但是,“知易行難”,知道濫藥的害處並不意味著可以抵住藥物的侵誘,何況,泛泛的認識也不意味著真正的了解,何為濫用?哪些藥物界定為毒品?如何可以在朋輩的壓力下作出拒絕呢?這些都是能否避免濫藥的關鍵。



在濫藥的青少年群體中,往往對“吸毒”、“濫藥”的關係存在誤解,認為只是吸食“白粉”、出現對藥物非常嚴重的依賴才是吸毒,一個星期食一、兩次,為求達到興奮、刺激而服食藥物的行為只屬玩樂性質,並不是吸毒,其實這是對概念的理解不當。事實上,如果不當或過量服用精神科藥物對人體機能的破壞同樣嚴重,只是較諸“白粉”,其傷害反應較為遲緩,容易令人輕視其危害性。



新興毒品種類繁多,而且傷害性不是即時顯現,吸食人群會更為隱蔽,給治療工作的開展帶來困難。另外,北上濫藥也是近期一個趨勢。內地精神科藥物的價錢較低,吸食者容易獲得,而且純度較低,對吸食者的危害更大。據不完全的統計,近期因吸食過量而到醫院急診求助的個案有明顯增長的趨勢,相信與青少年北上濫藥存在一定的關係。



因此,只有因應濫藥的趨勢開展有關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宣傳方面,建議檢討各項活動的宣傳成效,既要加強預防宣傳工作,又要避免形式化的宣傳活動。另一方面,有需要針對有吸食精神科藥物習慣的年輕群體開展宣傳,如加強外展力量,透過社工主動接觸這些特定群體,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可考慮設立諮詢熱線,讓有藥物吸食習慣的年輕人有一個較為便捷的求助途徑,避免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教育方面,加大對老師的培訓力度,期望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教師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認識精神科藥物的種類及危害性後,再在學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學生作介紹,使青少年在學生時代具備較強的“毒品”免疫能力。



資源分配上,亦要因應濫藥趨勢的轉變,作出適度的調配,把以往以預防宣傳和戒毒為主的支援模式,轉為加大對青年濫藥組群的介入,提供更多的支援,以達到資源的善用。



制定政策方面,應加強數據的掌握。現時本澳已著手開展一些調查和研究,但藥物濫用的現象極為複雜,須以多種藥物濫用資料來源作為政策制訂的依據,尤其是青少年濫藥原因複雜。因此,建議在加強整體數據掌握的同時,設立專門的青少年濫藥數據庫。
2009-08-04 8:24 pm
好岩我呀資料~我刀要做呢題~
2007-02-05 9:44 pm
good=]
2007-01-28 11:41 pm
近年來,臺灣濫用藥物的人口急速擴增與年輕化,很多青少年在好奇心與朋友的慫恿下,開始嘗試軟性藥物註1,以為不會上癮。再者,現在的年輕族群抗壓性低,在面對家庭與學業壓力的同時,容易因未能紓解與調適而選擇服用藥物,以為可以藉此解除煩惱,忘掉挫折感。

此次針對臺北、香港與上海三地抽樣訪問,調查十三至十九歲青少年對使用藥物及藥物濫用的態度,有效樣本各五百份。結論如下:

一、濫用藥物,皆因好奇心

曾服用過非醫生處方軟性藥物的受訪者比率,以香港最高,達百分之三點二;臺北次之,占百分之二點八;上海則有百分之一點八。而三地青少年都表示,主要是因好奇心驅使才嘗試軟性藥物。香港戒毒會凹頭青少年中心院長鄺傑英表示,香港因不少娛樂場所都有出售軟性藥物,比臺北、上海更容易接觸,所以情況較臺、滬兩地嚴重。而新的玩樂熱潮興起,也成為青少年濫藥的誘因。

二、友朋輩濫用藥物情況嚴重

臺灣基督教晨曦會門訓中心主任申耀斌牧師表示,青少年濫用藥物的原因有四點:

(一)試驗性使用,以為自己一定不會上癮。

(二)反抗性使用,叛逆期的青少年越被勸不要吸食,越要吸食。

(三)利誘性使用,被利誘吸食免費毒品,成癮後協助販賣以繼續取得毒品。

(四)消遣性使用,生活富裕卻精神空虛,加上課業壓力繁重,好奇心強,很快就沈迷毒海。



此次調查亦發現,青少年友朋輩中濫用藥物的情況嚴重,臺北與香港都有近二成一受訪者表示,有同學或朋友經常服用軟性藥物;而上海較低,只有百分之七點六,但上海市自願戒毒康復中心主任趙敏則表示,上海自改革開放後,濫藥等越軌行為逐步滲透,情況漸趨嚴重。
 

三、對軟性藥物知識不足

青少年常以為軟性藥物不是真正的毒品,不會上癮,反映自身對藥物知識的不足。其實服用軟性藥物會造成漸進式上癮,過程可分為四階段:

(一)第一階段:嘗試期,出於好奇。

(二)第二階段:偶然使用期,如在心情不好時才服用。

(三)第三階段:規則使用期,藥量都只增不減。

(四)第四階段:濫用期,與前一階段很相似,藥量都只增不減。



而此次調查發現,以香港青少年對軟性藥物的認識最深,同意吸食「軟性藥物不會上癮」的比率最低,只有百分之四點四;上海最高,達百分之九;臺北則有百分之六點四。


四、藥物氾濫,購買容易

調查顯示,有七成八的香港受訪青少年認為「因軟性藥物氾濫,青少年才可輕易購買」的比率,為三地之冠;臺北也有六成八的受訪者同意這項說法;上海則只有三成三,遠低於臺、港。

五、為買藥而犯法

有八成四的臺北受訪者認為「青少年為取得購買軟性藥物的金錢,容易犯下搶劫或援交等犯罪行為」的比率,為三地中最高;上海也有近六成六的受訪者同意此項說法,而香港則只有約五成。

六、加強防範,避免濫用

政府雖有責任加強監控麻醉藥品與精神藥品,嚴厲打擊利用藥物毒害青少年的行為,但青少年自身也要加強防範,避免誤用或濫用。而且三地大部分的受訪青少年都不贊同「軟性藥物氾濫是政府與社會之過,濫藥青少年只是受害者」的說法。香港不同意的比率是三地之冠,達百分之七十四點二;臺北居次,有百分之七十二點四;上海則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


註1:軟性藥物是指費用較低,對神經系統傷害較小的管制藥物,如K他命、搖頭丸與FM2等興奮製劑。


青少年問題是目前極為頭痛的問題,而青少年濫藥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所在。近年來,政府在防治藥物依賴方面,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綜觀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預防宣傳和協助戒毒兩方面,對於已有濫藥習慣、但是藥物的危害程度又未達到必須求助戒毒機構的群體,則支援較少。政府及民間團體有需要對現有的防治藥物依賴工作進行總結和研究,因應新趨勢訂定和完善相關政策。



據統計,吸食海洛英(即俗稱的白粉)的新增個案有明顯下降的跡象,但取而代之的是吸食新興毒品(即精神科藥物及新型化學合成毒物)的個案增多。這是因為,新興毒品獲取途徑較易,對青少年的誘惑性和滲透性更大,尤其是基於各種原因生活過得不如意又希望逃避現實的青少年,容易染上吸食的習慣。如何幫助他們認識到濫藥的危害,脫離對藥品的依賴,值得社會高度重視。



濫用藥物者擁有獨特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方式,他們大多遊離於學校之外,亦少與社團建立聯繫。目前普遍採用的宣傳方式,如透過學校、團體舉辦講座、大型宣傳活動等,對於有濫藥習慣的青少年,成效並不顯著,而這些群體卻是最需要獲取正面的訊息,以期走出濫藥的行列。



雖然,經過廣泛的宣傳,“禁毒”、“拒毒”的意識已為民眾所認同,但是,“知易行難”,知道濫藥的害處並不意味著可以抵住藥物的侵誘,何況,泛泛的認識也不意味著真正的了解,何為濫用?哪些藥物界定為毒品?如何可以在朋輩的壓力下作出拒絕呢?這些都是能否避免濫藥的關鍵。



在濫藥的青少年群體中,往往對“吸毒”、“濫藥”的關係存在誤解,認為只是吸食“白粉”、出現對藥物非常嚴重的依賴才是吸毒,一個星期食一、兩次,為求達到興奮、刺激而服食藥物的行為只屬玩樂性質,並不是吸毒,其實這是對概念的理解不當。事實上,如果不當或過量服用精神科藥物對人體機能的破壞同樣嚴重,只是較諸“白粉”,其傷害反應較為遲緩,容易令人輕視其危害性。



新興毒品種類繁多,而且傷害性不是即時顯現,吸食人群會更為隱蔽,給治療工作的開展帶來困難。另外,北上濫藥也是近期一個趨勢。內地精神科藥物的價錢較低,吸食者容易獲得,而且純度較低,對吸食者的危害更大。據不完全的統計,近期因吸食過量而到醫院急診求助的個案有明顯增長的趨勢,相信與青少年北上濫藥存在一定的關係。



因此,只有因應濫藥的趨勢開展有關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宣傳方面,建議檢討各項活動的宣傳成效,既要加強預防宣傳工作,又要避免形式化的宣傳活動。另一方面,有需要針對有吸食精神科藥物習慣的年輕群體開展宣傳,如加強外展力量,透過社工主動接觸這些特定群體,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可考慮設立諮詢熱線,讓有藥物吸食習慣的年輕人有一個較為便捷的求助途徑,避免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教育方面,加大對老師的培訓力度,期望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教師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認識精神科藥物的種類及危害性後,再在學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學生作介紹,使青少年在學生時代具備較強的“毒品”免疫能力。



資源分配上,亦要因應濫藥趨勢的轉變,作出適度的調配,把以往以預防宣傳和戒毒為主的支援模式,轉為加大對青年濫藥組群的介入,提供更多的支援,以達到資源的善用。



制定政策方面,應加強數據的掌握。現時本澳已著手開展一些調查和研究,但藥物濫用的現象極為複雜,須以多種藥物濫用資料來源作為政策制訂的依據,尤其是青少年濫藥原因複雜。因此,建議在加強整體數據掌握的同時,設立專門的青少年濫藥數據庫。
參考: T.V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7: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8000051KK024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