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慈禧太后...急!!!!!!!!!!!

2007-01-28 7:23 pm
唔該幫我評論慈禧太后..急!!!!!

回答 (4)

2007-01-28 7:42 pm
✔ 最佳答案
正面評價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廢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48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秩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心態及攬權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後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後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載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後。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後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











慈禧太后 [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死後清朝上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總共25字,為有清一代皇后身後哀榮之最。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是滿洲鑲黃旗人,其家庭屬葉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無名。 乳名那拉氏,故稱葉赫那拉,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為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

評價

據聞清朝開國時,消滅了葉赫那拉氏族,當時這個族群的酋長金台吉說了一句話:「即使我族裡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報仇,也要把滿清消滅掉。」過了兩百年,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代,慈禧太后是來報仇的。意思是慈禧太后滅亡了清朝,滿清有「興於葉赫(努爾哈赤的妻子是葉赫部人),亡於葉赫」之說。由於在其統治期間,中國屢遭外強侵略,內憂外患,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加上傳統道德對女性執政的偏見等因素,過去對慈禧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保守、無能、愚昧、昏聵、陰險、狹隘、虛榮、賣國的專制暴君,其 40年的執政禍國殃民。近來,史學界和評論界開始客觀評價,但她在學界和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正面

作為一名中國封建史上為數不多的政治女性,她不失聰明與幹練,在危急時刻曾儘力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雖不成功但在當時可稱合理的反應。她曾經在1884年馬尾海戰爆發後向法國宣戰。1894年她亦嚮日本宣戰。1900年6月21日向八國聯軍宣戰。她破除滿漢界限,大力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開辦洋務運動,造就所謂「同治中興」氣象;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執政後期,發佈新政詔書,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大量選派留學生,開始憲政改革等舉措,是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破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慈禧執政48年中,應該說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堅持處理政務。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牢牢地控制著國家的局面,掌握著最高統治權,國家沒有出現地方割據的分裂局面。此外,她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建立北京動物園,都是不應被人遺忘的。
負面

歷史對她的負面評價遠大於正面評價。慈禧太后素來以殘忍狡詐和對權力的執著而聞名。先後起用湘軍、淮軍人物,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目的,並非自願破除滿漢界限。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1861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處死原來控制政權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1881年,毒死同有訓政權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歷史上仍有爭論) 1885年,在取得了對法的鎮南關大捷後,仍然讓清政府向法國屈膝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她正花費巨資,甚至不惜動用海軍軍費興建北海公園用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並留有名言「誰讓我不高興一陣子,我就讓他不高興一輩子」(有多種版本)。1895年,她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資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一座皇家陵寢,也為自己的陵寢乃至整個清東陵的被盜埋下了禍根。 1898年,她徹底扼殺了戊戌變法,囚禁光緒。因為聽信慶親王等人編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謠言,將義和團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繼而宣佈向所有西方國家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入侵的慘禍,中國的主權地位喪失殆盡,日本俄國自此可以在中國北方地區駐軍,後患無窮。她殺害支持維新變法的光緒寵妃珍妃的行為,為世人所不齒。
2007-02-01 8:24 am
只是copy的material.. -_-"
2007-01-30 3:15 am
全copy的
2007-01-28 7:27 pm
慈禧與清朝歷史之關係

 

慈禧太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慈禧太后生於一八三五年,逝於一九零八年,活了七十四歲。她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立過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三個小皇帝。在同治、光緒兩朝,她又三次垂簾聽政。她在位四十八年,實際統治中國幾達半個世紀。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國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她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強環伺、威逼蠶食中國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走向世界的時代。

慈禧太后經歷的晚清社會,幾乎相當於整個中國近代史。她親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籌備立憲等重大歷史事件。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侵華,瘋狂焚燬圓明園;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侵華,大肆屠掠北京城。慈禧太后也都是親歷的。

(節錄自徐徹所著《慈禧大傳》之序言)

2007-01-28 11:29:14 補充:
西 太 后 慈 禧 (1835~ 1908)﹐ 滿 州 旗 人 ﹐ 一 八 五 二 年 被 選 入 宮 ﹐ 五 六 年 生 子 載 淳 ﹐ 六 一 年 ﹐ 咸 豐 帝 病 逝 ﹐ 同 治 帝 即 位 。 她 跟 恭 親 王 發 動 政 變 殺 死 攝 政 大 臣 肅 順 ﹐ 由 她 垂 簾 聽 政 ﹐ 七 五 年 同 治 帝 死 ﹐ 她 立 年 僅 五 歲 的 侄 兒 載 湉 為 帝 ﹐ 年 號 光 緒 ﹐ 但 實 權 仍 在 她 手 ﹐ 直 至 一 九 ○ 八 年 病 逝 ﹐ 才 結 束 四 十 七 年 的 幕 後 實 權 統 治 。

2007-01-28 11:31:22 補充:
更多:http://hk.geocities.com/binheman/qi.htmhttp://www.dpm.org.cn/big5/phoweb/ExpertsPage/1/E489.htm


收錄日期: 2021-04-26 14:3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8000051KK010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