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 電腦的發明過程
計算工具有分人工、機械、電動及計算機,我國早在4000年前發明的「算盤」,就是人工計算工具。1942年,19歲的巴斯卡發明了加法機,於是進入了機械階段。巴斯卡的爸爸是稅務員,每日晚上忙於收稅的計算工作,巴斯卡為了減少父親的辛勞,而發明了齒輪推動的計算機,創立了機械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此為世界第一部加法機,但僅能做簡單的加法運算。後來,經過無數的改進,才出現了目前使用的電腦。
二、 電腦四代介紹
1. 第一代電腦「真空管」:是在1946年的美國賓州大學兩位教授設計出來的,這兩位教授叫「艾克特」與「馬克勒」。內部使用一萬八千支真空管製成,以千分之一秒為計算單位,一秒鍾一之內可做五千次的加法運算。體積為50呎長、30呎寬、7呎高、30噸重。
2. 第二代電腦「電晶體」:電晶體是在1948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發展出來的,從此各個實驗室都積極改良,成了很穩定的電晶體,真空管就被完全淘汰。美國的尤尼維克公司,用電晶體製造出Solid-State 80-1 型電腦,為第二代電腦的開始。
3. 第三代電腦「積體電路」:1964年4月1日,美國國際商業機器(IBM)公司向世界宣佈,以積體電路研製360系統電腦成功。積體電路就是將導體、電阻與電晶片等,以印刷電路連接,並應用整體邏輯技術,將之密封製成凝固壓縮積體。由於積體電路使電子運動距離縮短,所以計算速度增為十億分之一秒,大小是第一代的四分之一。
4. 第四帶電腦「大型積體時代」:由於工業技術突飛猛進,積體電路不斷改良,從1964年一塊積體電路板,只能裝置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小型積體電路,到1967年,發展出能裝到數百個電子元件的中型積體電路,到1970年代,已經能裝到一千多個元件的大型積體電路,速度達10-9秒,為第四代電腦的計算開始。1980年代,又發展出能在一塊積體電路板上裝置數千個元件的超大型積體電路,速度達10-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