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彌勒佛

2007-01-28 10:21 am
唔知點解我特別中意彌勒佛....
彌勒佛有咩經/咒ar??(唔要密教)

回答 (2)

2007-01-31 10:17 pm
✔ 最佳答案
當來下生彌勒佛 ─ 彌勒淨土的思想

中國佛教徒對佛教人物最熟識及最崇拜的有兩位,那就是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至於誰是彌勒佛,相信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大多數佛寺,在大殿之前都有一尊腹大便便,赤裸上身,笑口常開的大肚佛,許多人都稱祂為笑佛,祂就是我今次要說的當來下生彌勒佛。在這三天的講經法會中我會分十段來向各位介紹彌勒佛的歷史及其淨土的思想,務求使各位對彌勒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彌勒菩薩的六部經: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佛陀在大小乘經中常常提及彌勒菩薩。現存的彌勒經典約有六部,它清晰的敘述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下生此世界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等等事蹟。

這六部經為:

[1]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沮渠京聲譯

[2] 彌勒菩薩下生經 ─ 鳩摩羅什譯

[3] 彌勒來時經 ─ 譯者不詳

[4] 彌勒下生成佛經 ─ 義淨譯

[5]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 竺法護譯

[6] 彌勒菩薩大成佛經 ─ 鳩摩羅什譯

雖說關於彌勒菩薩事蹟的經典有六部之多,但其中以三部為其代表,就是(1)《觀彌勒菩薩上生經》(5)《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及(6)《彌勒菩薩大成佛經》,合稱為彌勒三經,其地位就等如西方淨土的彌陀三經。

印度大乘佛教有兩個主流派的思想,就是中觀和瑜伽學派。瑜伽學派是以彌勒菩薩為其初祖。相傳《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現觀莊嚴論》等書,都是彌勒菩薩所撰寫。是以般若空思想為其根本,以瑜伽行(調息、攝心、令與正理相應之修行)為其修觀基礎而建立的唯識學說(一切存在皆由心識之所變現,主張唯有心識才是實在的)。也有傳是無著菩薩(二祖)在兜率天聽完彌勒菩薩說法後,回來寫下了所有唯識經典的。









往生兜率天淨土之法門:



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談到有關的經文共有五段:



[1]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不求斷煩惱),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五戒,八齋等戒修持無有缺失),掃塔塗地(服務於道場),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修禪定),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形容瞬時之間),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生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窺基大師認為此段敘述六事法,若能如法而行,必得上品往生:

(a) 精勤修福 ─ 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

(b) 威儀不缺 ─ 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

(c) 掃塔塗地,修飾道路,整理制多等。

(d) 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

(e) 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

(f) 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書寫、供養、演說、諦聽、披讀、受持、開示、諷 誦、思惟、修習)。

六事中,一一具攝眾業,若能六事俱修者,必得上品上生。若修三四事者,得上品中生;若修一二事者,則得上品下生。其實也用不著如此機械化的劃分。除了這六事法,亦說「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這種稱名往生思想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同出一轍。彌勒淨土思想在後來的發展中,受到彌陀佛淨土思想的影響,摻入了稱名念佛往生的修法,使得原本完全自力的彌勒淨土思想雜揉了他力的傾向。

[3] 『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窺基大師認為本段說明中品往生:此段敘述八部天龍聽到彌勒菩薩名字能歡喜往生即是中品也。四眾八部不犯重戒亦不造惡,只因偶有煩惱而犯小戒,罪極輕微,如能聞名生歡喜心,語發恭敬,身體禮拜,由此殊勝因緣,亦能清除輕微業障而得見佛。具足三業者中品上生,具二業者中品中生,若只具一業者則中品下生。此段經文有二點要說明:一者,是除人類可以往生兜率天外,天龍八部等非人類亦可往生,顯示兜率淨土的攝受對象相當廣泛。二者,是聞名歡喜,恭敬禮拜即可往生,顯示往生法門越來越簡易,由自力漸漸演變為他力。

[4]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窺基大師認為本段說明三眾犯戒,只要誠心發露懺悔,即得下品往生。從第二段經文以下,聞菩薩名號這種修行方法變得十分重要,甚至於「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暗處(地獄,餓鬼),邊地(無佛法之地),邪見,諸惡律儀(違反律法的家庭),恆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聞名,稱名的思想,站在宗教的立場看,更能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尤其是現今人都忙於生活,身口意三業難得清淨,這種法門可以攝受更廣大的眾生。又不論是上中下品的往生,只要往生兜率內院之後,三品根性之人都能夠立即面見彌勒菩薩,立刻聞法,這是無差異的。

[5] 『佛滅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這五段往生法門的經文,可分三點作總結:

1 往生兜率天者,人與天、龍、鬼、神等非人皆可以。

2 持五戒,行十善是往生兜率天的根本正確行為。

3 強調聞名、稱名、禮拜彌勒菩薩等的重要性。

回顧彌勒菩薩淨土法門的發展,首先是印度部派佛教時代的高僧,以神通力上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問法,這種現生能往返天上人間的能力,必須透過禪定的修習。至於死後以福德業力往生兜率內院,主要是修十善法,這種修行仍未有超越佛教的正統思想;至直阿彌陀佛淨土思想興起後,他力救濟的色彩摻入了彌勒淨土的思想中,就有了聞彌勒名,歡喜禮拜即可往生之法,這當然非常簡單易行,幾乎人人都辦得到;而且上生兜率內院不須一心不亂,(《彌陀經》要求一心不亂,而且不可少福德因緣),即未到初禪也能做到;又往生後即可聞法,這確實是一種極富有吸引的法門,且對佛教的傳播有很大的幫助。可惜在這種的演變之下,逐漸喪失了彌勒淨土思想的特質。原本著重於實現人間淨土,現反變為著重上生兜率淨土了。

印順法師云:所以說彌勒淨土,必須理解到這是人間淨土的特色。有的將人間淨土忘卻,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以為求生兜率天比求生西方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

(B) 往生未來人間淨土之法門:

未來人間淨土仍須極長時間才會實現,因此我們現在說的是如何在未來人間淨土實現時而恭逢其會。有兩條途徑可行:一是死後往生兜率內院,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另一是留在人間生死輪迴,直到人間淨土出現。走此路的人可分為兩種:

[1] 凡夫,在釋尊教法住世期間,曾與佛法結緣,即使只是一彈指頃修於十善,亦有可能出生於彌勒佛教化時代。這種情形當然不是佛教所鼓勵的,因佛教希望眾生能多生修習,這只是顯示彌勒菩薩的慈悲與佛門的寬大包容。

因此《大成佛經》云:『釋迦牟尼佛出五濁惡世,種種呵責,為汝說法,無奈汝何,教植來緣,令得見我。我今攝受,是諸人等...說是語已,稱讚釋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修善本,來生我所。』由此看來,我們都是剛強的眾生,雖經釋尊教化,仍難調服,無可奈何,彌勒菩薩才開示這方便之門。

[2] 是菩薩,為度眾生,不願自求解脫,而發願生生世世不離世間、不離人群,顯示了菩薩的大悲胸懷......
2007-01-28 2:55 pm
彌勒菩薩(梵語:मैत्रेय,Maitreya),在華人地區亦稱為彌勒尊佛,俗稱彌勒佛,因為此佛塑像通常滿面笑容,面容慈祥,坦胸露乳,所以也被稱作笑佛。是佛教中縱三世佛之「未來佛」、「來世佛」(現世佛為釋迦牟尼,前世佛為燃燈古佛),有些佛教徒相信在地球上最終將出現的佛菩薩,達到完全啟蒙世人,並且教導正統的佛法法則。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後繼者,被預言是未來的「世界統治者」,集結所統治的人民,走入佛法。彌勒菩薩到來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均有描述,並且多數佛教徒接受說這是一個將發生在遙遠將來的一個實際事件。

彌勒是姓,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據佛經記載,彌勒在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據稱相當於人間56億7000萬年),之後將繼承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後世常把彌勒與阿逸多混為同一人,其實不然。彌勒與阿逸多乃是佛陀的兩位徒弟:一位發願成佛,一位發願成轉輪聖王,皆得佛陀之授記。(參看《中阿含經》卷第十三,《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中國常見的彌勒菩薩像是依照五代後梁時期之僧人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也稱大肚彌勒。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4/0453.htm
佛說彌勒下生經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0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8000051KK004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