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王莽的經濟改革背景
王莽一位充滿儒家思想,欲復古變法,改革當代為人詬病的經濟問題,企圖藉由國家政治力的干預,打造均富的理想社會。兩千年來歷代對王莽嚴厲批判,視王莽為大逆不道,及至近代,史學界對王莽重新評價,雖然我們開始懷疑歷代史家的觀點,認為傳統儒學思想的箝制,及社會上層階級對改革的反抗,東漢對王莽描述的偏頗。造成史家對歷史真相的失真,但是過度的曲意偽飾不也是另一種的杜撰史實,唯有從史書的記載重新還原歷史的真相,才能知道王莽的改革為何失敗?才能辨別王莽的是非功過,沒有爭論的人物是平庸的人物,歷史上的人物,往往生時驚天動地,死則毀譽不一。而探討事實的真相,則是
自從封建制度崩壞,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戰國歷秦至漢,土地兼併問題,一直存在中國社會。秦時統一天下,政府「開關梁,弛山澤之禁」。這種變化大大的改善了商業活動的條件,提高商業報酬率,於是富商大賈周流天下。秦末豪傑相爭繼而楚漢爭霸,在長期戰亂之下,對於經濟造成嚴重的傷害。根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興接秦之蔽,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作業據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面對經濟的凋蔽,高祖採「重農抑商」政策,高祖重農政策即安輯流亡,減輕賦稅,獎勵繁息人口,提倡農業生產。抑商政策為「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在高祖的提倡下農業人口增加,此外黃老清淨無為,不與民爭的思想,正符合時代需要而受到重視。文帝時有重農政策,但是買復制的施行,商人富賈因而成為特權階級。文帝時賈誼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張,「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力錐之地。又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雖然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瞻不足。塞兼併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然後可以治善也。」賈誼的主張未受重視,繼而晁錯提出《論貴粟疏》「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其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而富賈大者積儲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後代學者荀悅曾批評道:「古者什一而稅,以為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民或百一而稅,可為鮮矣。然豪強富人占田逾侈,輸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今不正其本,而務除租稅,適足以資富強。」王夫之:「重農而農益輕,貴粟而金益貴。」
漢初諸帝數十年的努力使得經濟繁榮,但社會上出現了土地兼併與商業畸形發展。武帝時採專賣制度與告緡之法,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皆破。兼併現象大致獲得解決,但昭宣兩代的休養生息。承平日久兼併又起,至哀帝時師丹建議限田及奴婢,但未獲施行,而後遂有王莽的經濟改革。
參考: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司馬光,《資治通鑑》。傅樂成,《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6孟祥才,《新帝‧王莽》。沈展如,《新莽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