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六章 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緒 論
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1.建安元年曹操遷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東漢名存實亡
2.發展歷程:共394年
二、無論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特徵與意義,並
且奠定了此後隋唐盛世的基礎
第一節 魏晉與南朝的門閥政治
一、東漢末年門閥政治的萌芽
1.門閥釋義
A.家門閥閱的簡稱,本是達官貴人家的大門外兩根柱子,經常用來榜貼本戶的功狀,代表官吏個人擁
有輝煌的成就與傲人的資歷
B.東漢後,仕宦者的閥閱積漸成為家族名望、聲譽的標誌,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稱「門閥」
C.「以貴役賤」的政治型態,由閥閱世家壟斷政權,並且按門戶等級,嚴格區別士族與庶族的身分地位,藉以維護閥閱世家特權
2.門閥政治的萌芽:東漢時代
A.武帝獨尊儒術,實施以才德為標準的察舉制度
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現「以智役愚」的精神
b.儒術講究家學淵源,幾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選舉也難免有營私舞弊的現象
B.東漢後逐漸出現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等,被稱為「士族」或「世族」
a.「士族」指他們掌握儒學的文化傳統;「世族」則強調他們是世代為官
b.察舉制度日壞,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攜,門生、故吏時思報恩,士族往往積世顯宦,成為特殊階級
c.他們的權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經由鄉舉里選、通經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個人的才德和儒學傳統的基礎上,而不是取決於以貴役賤的門閥制度
二、魏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
1.背景:分崩離析的政局
A.無論鼎立的政權或分裂對峙的各個皇朝,其統治基礎與實力都遠遜於兩漢時代
B.亂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壯大,成為曹魏新政權選任人才的來源
a.東漢末年後,北方戰爭不斷,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離失所,無以維生,不得不投奔世家大族,充當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
b.太學和郡國學到了曹魏時代,幾已完全淪廢或形同虛設,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維持重視子弟教育(門第教育)的傳統
c.曹操因身為宦門之後,曾刻意摧殘士族,但曹魏之代漢實有賴中原士族的支持
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
A.原因:
a.漢代以來的察舉制度出現了名實不副的弊端
b.因應漢末以來社會動盪,人才流徙,無法進行鄉舉里選的新形勢
B.實施:曹丕採陳群的建議,創新詮選人才的辦法
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處人兼任各級中正官,將人才定為九等
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評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經司徒府核准,做為吏部詮選、任用的依據
c.強調「唯才是舉」的原則,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不分門第高卑
C.變質:西晉以後
a.新政權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攏倚重
b.中正官多由高門士族擔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達官貴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
決定人品及門第上下的現象
D.結果:西晉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政治
3.社會等級森嚴:士人→平民→部曲→奴隸
A.士人階級中,又有「士族」與「庶族」的貴賤之別;門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談
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軍隊),叫做「義從」;庶人為求進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門生」
C.部曲與奴隸皆屬賤民階級
三、東晉及南朝前期門閥政治的鼎盛
1.君弱臣強,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優勢
A.永嘉南渡後,東晉政權幸賴南渡士族(僑姓)與江南大族(吳姓)的擁戴而建立,王、庾、謝、桓四大家族,幾乎壟斷統治的實權
a.王敦與王導擁兵翼戴並策畫爭取南渡士族與吳地士族擁護,使東晉順利立國江南,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諺語
b.肥水之戰時,賴謝安、謝玄力持鎮定,運籌帷幄,才能以寡擊眾,保全漢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
c.當時政權中心建康在揚州,而長江上游的荊州經濟、軍事實力相當大,形成荊、揚對立,君臣猜忌,北伐終不成
B.世族漸形成以「郡望」區別門閥高下的「門品」
C.極重視家族的「譜牒」以維繫門品於不墜,並以門品的高下為標準確立士庶之別的門閥制度
a.高門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
b.次門:寒門中人品被評三品至九品者,並且累世充任最高為六品官品的家族
c.役門:指魏晉以來的庶族(寒人),沒有被評定人品的資格,即使入仕,也只能反覆充當不入流的寒官小吏
2.壟斷政權,享有特權
A.占田、蔭戶和免除租稅徭役等特權
a.利用租稅徭役的豁免權,廣置莊園土地、占山封澤
b.庇蔭大量的部曲、賓客、佃客、奴婢,嚴重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與人力資源
c.土斷制:東晉時劉裕所創
(1)原因:北方南渡的僑人不必負擔賦役,造成政府稅基的嚴重流失
(2)目的:促使僑戶、流民與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種人口,變成本土居民,並且納入政府的編戶,藉以增加賦役收入
(3)作法:以土地限制戶籍
(4)結果:因觸及門閥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與皇權的衝突也愈趨尖銳
(5)影響:北人與南人之間,彼此的痕跡逐漸消沒於無形;北人「南染吳、越」,南人亦能「晉語」,中原正統文化與吳、越土著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