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酯是什麼?

2007-01-27 6:55 pm
令人人心惶惶的油魚,有很多蠟酯,那蠟酯的化學成份是什麼(可答生物構造的成份)?

人的膽液是分解油的,可以分解多少蠟酯(毫升)?

除了做潤滑油,可以做燃油嗎?

回答 (6)

2007-01-27 8:03 pm
✔ 最佳答案
蠟酯是脂肪酸甲酯,由脂肪酸甲基化生成。
蠟酯人體難以消化。
除了做潤滑油,可以做生物柴油。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2-25 6:11 am
我也認為只有這答覆是值得被選為最佳的
樓主,你這種不只看字數,而是看內容切合度而評分的準則,真是值得其他人學習
2007-01-29 5:14 am
油魚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蠟酯是脂肪酸甲酯,由脂肪酸甲基化生成。
2007-01-27 8:09 pm
油魚內含的蠟酯,雖然並非有毒,但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故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5]有實驗報告顯示,44人試驗進食油魚後,20人出現不適,當中80%出現排油腹瀉、50%出現腸胃痙攣、35%頭痛,以及25%有嘔吐情況。[6][7]

歐洲食物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油魚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而且食用後的反應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訂出安全的食用量,但適當調製指引(preparation practices)能防止食用後不適。現時,己有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亦有不同別稱,包括「圓雪(鱈)」、「仿雪魚」、「牛油魚」等。油魚屬帶鰆科魚類,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

油魚含大量油脂,佔體重的約18%至21%,尤以肌肉、骨骼中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為主,其次在肝臟和精巢亦能發現三酸甘油脂和磷脂。由於深海的水壓較大,魚類難以利用魚鰾的氣壓來調節的浮力,但油脂比水為輕,所以油魚能調節體內的油脂含量,來控制浮沉。亦因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體吸收,故此油魚主要儲存難以消化的蠟酯,以維持浮力,並能保暖。

油魚的商業價值並不高,屬低價魚類,但油魚的蠟酯,卻能提煉成工業用潤滑劑。[
2007-01-27 7:36 pm
專家稱兩者不同種 澳洲籲勿吃油魚
(明報) 01月 24日 星期三 05:10AM
【明報專訊】中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表示,油魚(Oilfish)及鱈魚(Codfish)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魚類,兩者本身外貌不同,現時市面食用的鱈魚,可在水深100米以內的水域找到,但廣 告

油魚常在100至800米的深海出現。鱈魚只有肝及腹腔位置有油分,但油魚的皮肉均有大量油分,世界各地均不建議市民吃油魚。

陳竟明指出,正宗鱈魚已非常罕見,目前市民食用的,都是其「親戚」,如銀鱈魚等。至於油魚,學名為「異鱗蛇鯖」及「棘鱗蛇鯖」,屬於深水魚類,身上油分特別多,估計與其棲於深海、用作保溫之用有關,由於深海水域多海藻及細菌,油魚可能因而帶有某些毒素,令人類腸胃不適。

油魚多蠟酯 人體不能消化

中大藥物及毒藥諮詢中心主任陳恩強教授說,油魚內積聚蠟酯,但人體內沒有消化能力,以消化不能代謝的蠟酯,故部分人食用油魚後會引致肚瀉。

他指出,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已建議禁止省與省之間進口油魚,而英國食物監控部門亦曾發出健康告示,要求供應商不要將與油魚相似的魚類,例如Sea Bass(鱸魚)兩者混為一談。油魚是蛇鯖屬魚類,與日本料理菜式的鯖魚亦略有不同,屬「表兄弟」。

陳恩強建議,出售標籤必須清楚告訴消費者,出售產品為油魚,食後可能會引起肚瀉,標籤不能「渾水摸魚」作出誤導。有些日本料理有烤油魚菜式提供,陳恩強說,烤過的油魚可能可以減少蠟酯,但消費者選擇吃油魚時,應考慮後果。
2007-01-27 7:02 pm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

油魚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正因為食用油魚可致腹瀉,故有不少國家都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澳洲政府亦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亦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而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但亦有指此舉有損建康。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17: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7000051KK009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