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21:25

2007-01-27 6:02 pm
21:25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究竟佢講d咩?
請解釋!!!

回答 (3)

2007-01-27 6:09 pm
✔ 最佳答案
這卷福音書在結尾告訴我們,它是由「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寫的(約二十一20、24),但可惜的是,此書其他地方卻沒有告訴我們這位門徒是誰。有證據顯示,此人極可能是那位主所摯愛的門徒──使徒約翰。按照我們從其他福音書所得的資料,此人出現的場合,正是我們預期約翰會出現的場合。
  這卷福音書的作者,對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表現得有很深的認識。他很熟悉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例:約一20、21,四25,七40-42,十二34),瞭解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敵意(四9),以及法利賽人對「百姓」的鄙視(七49)。他認識到宗教學派的重要(七15)。他知道守安息日的方式,亦明白到可以不顧安息日的規則,在第八天行割禮(七22、23)。對於廣泛的猶太觀念和習俗,這卷福音書都能以肯定的筆觸揮灑自如。 在描述地形時,也出現相同的情況。作者提及很多地方,他所採用的地名,似乎全都正確無誤。他提到迦拿,是我們從未在任何較早期的文獻中聽聞過的一條村落,意味著這資料幾乎肯定是來自一個真正認識該地方的人。他相當精確地指出伯大尼的位置,是離耶路撒冷約15史達第(即約2哩,十一18)。他數次提及耶路撒冷內或附近的地方,例如畢士大(五2)、西羅亞(九7)和汲淪溪(十八1)。當然,這並不排除作者是與約翰同時代的另一人,但若作者是後期的人,在遠離巴勒斯坦的地方寫作這卷書,卻不大可能。正如威斯科特在十九世紀末所主張,從我們擁有的證據顯示,約翰福音的作者是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的一名猶太人。
  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約翰福音似乎常標誌著一名見證者的記錄。例如,耶穌在「庫房」教訓人(八20),這一點似不太重要,即使不提及它,也可輕易帶出整個事件。它好像是某人的回憶,在他寫書的時候,他的腦海便呈現了當時的情景。當婦人打破香膏瓶,屋就滿了香氣(十二3);這對敘述沒有重大影響,卻是在場人士會記起的一項細節。作者亦指出,那些餵飽了群眾的麵包,是用麥子造的(六9);耶穌的裏衣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十九23)。他告訴我們,用來迎接耶穌的樹枝,是棕樹枝(十二13);當猶大出去的時候,已是夜間(十三30)。在整卷福音書都可找到類似的例子,若認為它們只是試圖營造逼真的氣氛,似乎並不合理。它們看來是顯示作者所寫的,正是自己曾親身經歷的事件。
  初期教會似乎毫無疑問地接納了約翰是本書的作者。愛任紐、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去及特土良,均視這位使徒為作者。首先以約翰福音這書名引述此書的,是安提阿的提阿非羅,時約主後180年。
  那些反對約翰為作者的人,所強調的是這卷福音書與符類福音之間的差異。其論點是,倘若耶穌是馬太、馬可和路加所描述的那位基督,祂不可能像第四卷福音書的那位基督一樣。這是一個完全主觀的論據,忽略不同的人對任何偉大的人物均會有不同的觀點。多個世紀以來,教會所持的意見是:耶穌的偉大,足以為兩幅畫像提供靈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理由去堅持,頭3位福音書的作者,已將有關耶穌的所有事告訴我們。若說約翰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將耶穌的生平和教訓告訴我們,並沒有矛盾的。雖然我們未能排除所有的疑點,以證實使徒約翰便是本書的作者,但我們卻能夠說,持這觀點比任何別的看法更合理。

2007-01-27 10:10:03 補充: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intro/nt_john.html
2007-01-27 11:32 pm
約翰福音 與 其他三卷福音書有所不同。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合稱為符類福音,這三卷福音書所記載的事都大同小異,只是以不同角度去看同類事件。

相反,約翰福音的作者約翰卻省略了許許多多耶穌的事蹟,全書著重描寫耶穌的神性,神學意味豐富。
重點是講出上帝的"榮耀"(就是那奧秘)---耶穌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意思。
所以全卷約翰福音很大的篇幅都是圍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是耶穌死前最後一星期的事情。
2007-01-27 8:02 pm
這句經文照字面解就可以了 "耶穌這三年所說的話, 所做的事, 所行的神蹟實在太多, 如果將每一件事都詳細寫下來, 恐怕需要用無數的羊皮或紙張, 這些羊皮或紙張不要說你的屋企, 就是連大球場, 甚至乎這個世界都放不下."

的確是有點跨張, 但也是事實, 你有沒有可能將你自己近三年所做的每一件事, 所說的每一句說話都些下來, 恐怕你做不到, 對嗎? 約翰這節經文就是想說明這一點.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37: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7000051KK007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