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油魚: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亦有不同別稱,包括「圓雪(鱈)」、「仿雪魚」、「牛油魚」等。油魚屬帶鰆科魚類,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
油魚含大量油脂,佔體重的約18%至21%,尤以肌肉、骨骼中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為主,其次在肝臟和精巢亦能發現三酸甘油脂和磷脂。由於深海的水壓較大,魚類難以利用魚鰾的氣壓來調節的浮力,但油脂比水為輕,所以油魚能調節體內的油脂含量,來控制浮沉。亦因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體吸收,故此油魚主要儲存難以消化的蠟酯,以維持浮力,並能保暖。
油魚的商業價值並不高,屬低價魚類,但油魚的蠟酯,卻能提煉成工業用潤滑劑
食用油魚
油魚內含的蠟酯,雖然並非有毒,但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故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5]有實驗報告顯示,44人試驗進食油魚後,20人出現不適,當中80%出現排油腹瀉、50%出現腸胃痙攣、35%頭痛,以及25%有嘔吐情況。[6][7]
歐洲食物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油魚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而且食用後的反應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訂出安全的食用量,但適當調製指引(preparation practices)能防止食用後不適。現時,己有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鱈魚(鱈魚科)Gadous macroceph
形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尾部向後漸細一般作長25~40厘米,體重300~750克。頭大,口大,上頜略長於下頜,頸部有一觸鬚,須長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兩頜及犁骨均具絨毛狀牙。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明顯、背鰭3個,臀鰭2個,各鰭均無硬棘,完全由鰭條組成。頭、背及體側為灰褐色,並具不規則深褐色斑紋,腹面為灰白色。胸絡淺黃色,其他各鱔均為灰色。 分佈於北太平洋
分別:油魚和鱈魚雖然同是輻鰭魚綱,但鱈魚是鱈形目,有別於油魚的鱸形目。河豚一樣有毒(河豚也是內臟有毒而已,極小心處理本是無礙),但是跟生活在約一百米水深的鱈魚不同,生活在一百至八百米水深的油魚全身飽含油分不能為人體分解吸收,與瀉藥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