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台灣係: 史前時期
台灣位居歐亞大陸的東南和太平洋的西側,是個受到板塊運動而隆起的海島。從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史前人類在居住和活動;而在17世紀以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更是南島語系民族的天地,他們狩獵、農耕,群聚而居,過著與土地、海洋相互依存的生活。
直到近代世界來臨,台灣由於介處中國、日本、東南亞間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船隻的停舶站與貨物轉運中心,且進而引發周邊地區的政治勢力產生據為己有的企圖。在17世紀上半葉經歷了荷蘭、西班牙等歐洲殖民帝國的統治後,台灣被來自中國華南以鄭成功為首的政治團體所接收,並在大清帝國征服了鄭氏政權以後,成為大陸帝國的邊疆版圖。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台灣易手給日本。50年的被殖民經驗、日本帝國的近代性治理政策,以及清朝統治最後10年的改革及建設,使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粗具近代國家性質的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為國民政府所接收,並在1949年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民國政府事實統治的地方。
目錄 [隐藏]
1 史前時期
2 古籍上的記載
3 荷西殖民統治時期
4 鄭氏王朝時期
[編輯] 史前時期
主條目:台灣史前時期
左鎮人想像圖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臺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臺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臺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我們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劉益昌 1996)。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Usshigawa Nenozō)就曾經這樣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引自戴天昭 1996,6)。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據時代稱為高砂族)。高山族分成九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編輯] 古籍上的記載
在中國史書當中,曾經有三國時期之孫權派兵到夷州的記載,有學者據此主張夷州即是今之台灣,但有學者主張目前的證據不足,並無法證明夷州就是台灣,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群島。
在《隋書流求傳》則有這樣的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獻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敘述:「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有學者主張隋朝的「流求國」或「琉求國」就是今日的台灣。
台灣的稱呼在歷史上時有不同。古有稱「台員」、「大員」、「大灣」、「東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為福爾摩沙(葡萄牙語Ilha Formosa),乃「美麗之島」之意。
關於台灣何時成為中國版圖,史書上的記載: 《明史、列傳、外國》中,有記載「雞籠」:「雞籠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有十五社……老死不與鄰國往來……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稱台灣焉。」此段記載在《明史》的外國列傳中,可知「東番」與「朝鮮」「安南」等,明朝均視之為外國,而非中國版圖。
此外,清朝,清世宗雍正皇帝說:「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指康熙皇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參:《大清世宗皇帝實錄》卷十),乾隆年間《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序言:「台灣……然自宋元以前不登經傳。至明季而後,始有荷蘭屯聚……迨康熙癸未,始入版圖,改隸郡邑。」,卷二又寫道:「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故由中國史書記載而知,台灣在清朝之前未屬中國,而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納入中國版圖。
[編輯] 荷西殖民統治時期
主條目: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大員港市鳥瞰圖》作者不詳/油畫/約1644年/米德堡 哲烏斯博物館藏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盤踞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澎湖自14世紀中葉,已有元帝國設立澎湖巡檢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於1623年派兵與荷蘭人在澎湖交戰,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臺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
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占領台灣北部基隆與淡水一帶,並起建造「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成為台灣唯一的統治者。
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台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淨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
[編輯] 鄭氏王朝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鄭成功和鄭芝龍之畫像》19世紀/195 x 45.3 cm /捲軸/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鄭芝龍和顏思齊等人曾經經營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其關於台灣前近代(1895年以前)之戰爭史的研究中,盧建榮(1999,22)將鄭成功攻台之役(盧稱之為「鄭荷之戰」)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也是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的戰爭」。
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延用至今。
2007-01-27 21:28:51 補充:
三國[編輯] 古籍上的記載在中國史書當中,曾經有三國時期之孫權派兵到夷州的記載,有學者據此主張夷州即是今之台灣,但有學者主張目前的證據不足,並無法證明夷州就是台灣,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群島。
2007-01-27 21:31:43 補充:
《尚書·禹貢篇》,書中的“島夷卉服”and夷州 就是指台灣。
2007-01-27 21:33:02 補充:
《尚書·禹貢篇》 is a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