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會去的地方

2007-01-27 5:15 am
I need to know that 我們新年會去的地方
最好就是有Eng.

回答 (2)

2007-02-11 4:49 am
✔ 最佳答案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e/Red_lanterns.JPG/180px-Red_lantern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慶,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吃年夜飯(團年飯)、守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派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會在這一天下凡送福。這一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Decoration2.jpg/180px-Decoration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恭喜發財 吉祥如意

北京等地
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初二:要祭財神,要吃「元寶湯」(餛飩)
初三:上墳,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上墳,並順帶拜年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

廣東
廣東有「飄色」活動。

香港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
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台灣

冬至:台灣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衹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衹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河洛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台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釐」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台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曆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台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台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
元宵節:台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台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台東炸寒單爺、臺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台灣年俗唸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革命化的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中國大陸政府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數民族習俗

雲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繡球」的活動。

滿洲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2007-01-27 11:15 pm
New year party
New year count-down.
family gathering
New Year night-market
Church/ temple
Shopping mall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4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6000051KK035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