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解答取20分:油魚是什麼?

2007-01-27 2:05 am
油魚是什麼?

回答 (9)

2007-01-27 2:09 am
✔ 最佳答案
油魚

Ruvettus pretiosus
分類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Perciformes)
科: 帶鰆科(Gempylidae)
屬: 棘鱗蛇鯖屬(Ruvettus)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棘鱗蛇鯖;學名:Ruvettus pretiosus)[1]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2],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另外,油魚瞳孔能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鱗片細小呈針狀,而且每行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

油魚含大量油脂,佔體重的約18%至21%,尤以肌肉、骨骼中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為主,其次在肝臟和精巢亦能發現三酸甘油脂和磷脂。由於深海的水壓較大,魚類難以利用魚鰾的氣壓來調節的浮力,但油脂比水為輕,所以油魚能調節體內的油脂含量,來控制浮沉。亦因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體吸收,故此油魚主要儲存難以消化的蠟酯,以維持浮力,並能保暖。在工業用途上,油魚的蠟酯更能提煉成機油和潤滑劑。[3]


食用油魚
油魚內含的蠟酯,雖然並非有毒,但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故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4]歐洲食物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油魚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而且食用後的反應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訂出安全的食用量,但適當調製指引(preparation practices)能防止食用後不適。[5]現時,己有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各地取態

無綫電視在《香港早晨》中指出「鱈魚」批發價遠較「油魚」高,可見油魚充當鱈魚售賣,利潤相當豐厚。 意大利
曾發生集體油性腹瀉,已禁止入口。

日本
厚生省列油魚為「有毒魚」,禁止進口。[6]

美國
曾於1990年代禁運該魚,但已經解禁,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反對進口和州際交易油魚。[7]

英國
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8]

澳洲
追船魚(rudderfish)、油魚等海魚,曾多次引起國民集體腹瀉,故此政府不建議該魚入饌。[9]

中華民國
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10],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利用油魚的蠟質阻礙人體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減重目的,但此舉或有損建康。[11]

中國香港
2007年1月,傳媒揭發百佳超級市場,以「藍鱈魚」、「鱈魚(油魚)/ CODFISH(OILFISH)」等名義出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然而百佳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認為事件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但當局指出,根據文獻記載,「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12],正跟進百佳是否使用失實標籤,違反商品說明條例。[13],飲食和批發業協議停止入口和出售油魚,以及銷毀存貨,但政府不會禁售,只會建議飲食業不應以此入饌。
2007-01-27 5:01 am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1],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2],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3]

各地食用油魚的取態和新聞事件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亦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4][5],澳洲政府更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也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6]

而香港的百佳超級市場,以「藍鱈魚」、「鱈魚(油魚)/ CODFISH(OILFISH)」名義銷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然而百佳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事件亦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但食物環境衞生署的食物安全中心指出,消費者難以外貌分辨魚類,更指根據文獻記載,「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正跟進百佳是否使用失實標籤,違反相關法例。[7]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8],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利用油魚的蠟質阻礙人體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減重目的,但此舉或有損建康。[9]

備注
↑ 註:市面上亦不同別稱,例如「圓雪」或「仿雪魚」等。
↑ 來源:Ruvettus pretiosus - FishBase
↑ 來源:食物安全中心新聞稿 23/1/07
↑ 註:美國曾於90年代禁運該魚,但現已解除。
↑ 來源:Chapter 26: Natural Toxins, Seafood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
↑ 來源:專家稱兩者不同種 澳洲籲勿吃油魚, 明報, 24/1/07
↑ 來源:百佳假鱈魚食壞人, 香港蘋果日報,24/1/07, 要聞 A1
↑ 來源:廉價油魚當鱈魚, 東森新聞報, 蕃薯藤 08/10/06
↑ 外部連結參考:[1][2]
參考: me 我無抄人,請選我為最佳解答!!! Thank you -^.^
2007-01-27 3:17 am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fblogo3.gif






學名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sound.gif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spe_picture/dpi300/a797-10.jpg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1843) 
棲息深度
200 - 800 公尺

中文名
鱗網帶鯖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帶鰆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3 Gempy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異鱗蛇鯖 

模式種產地
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油魚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position_observation.gif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Cybium flavobrunneum, Diplogonurus maderensis, Lepidosarda retigramma, Nesogrammus thompsoni, Xenogramma carinatum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synonyms.gif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771 . FRIP00618 .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googleEarth.gif


英文俗名
Escola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背、腹輪廓弧形,尾柄中央具一大稜脊,其上下另具一小稜脊;體長約為體高之4-4.5倍。頭中大。吻尖突。口裂大,平直;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尖銳之犬齒。體被中型鱗;側線一條,呈大曲紋狀延伸。第一背鰭低,具棘VIII-IX;第二背鰭, 軟條16-18,離鰭4-6;臀鰭硬棘I-II, 軟條12-14,離鰭4-5;腹鰭正常,具I,5;尾鰭深叉。體一致為帶明亮光澤之暗褐色,隨著成長而漸黑。 

棲所生態
近海大洋性中底層洄游魚種,一般棲息深度在200公尺以上之大陸棚陡坡。獨游性。具有於夜間遷移至上層水域之習性,仔魚及幼魚則於日間停留於水表層。以甲殼類、頭足類及各種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帶海域。本省分布於北部、東北部、東部及南部。

漁業利用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或鮪釣之意外漁獲物,是次要之經濟魚種。食用魚,但肌肉及肉臟富含蠟質油脂,食多會引起腹瀉,主要以加工後食之。
圖片參考:http://www.slfc.jp/mat/dot/dot04/052.gif


2007-01-27 2:19 am
油魚在外觀上與鱈魚極相似,但細看之下,兩者略有不同,包括魚皮上的花紋、魚肉的顏色,以及魚的橫切面形狀。兩側呈黑色 肉粗入口會「散」油魚常在100至800米的深海出現。鱈魚只有肝及腹腔位置有油分,但油魚的皮肉均有大量油分,世界各地均不建議市民吃油魚。
2007-01-27 2:14 am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2007-01-27 2:13 am
選我做最佳答案吧,please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

油魚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正因為食用油魚可致腹瀉,故有不少國家都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澳洲政府亦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亦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而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但亦有指此舉有損建康。
參考: me and Yahoo
2007-01-27 2:11 am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1],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2],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3]
參考: 網址
2007-01-27 2:10 am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1],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2],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3]

各地食用油魚的取態和新聞事件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亦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4][5],澳洲政府更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也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6]

而香港的百佳超級市場,以「藍鱈魚」、「鱈魚(油魚)/ CODFISH(OILFISH)」名義銷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然而百佳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事件亦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但食物環境衞生署的食物安全中心指出,消費者難以外貌分辨魚類,更指根據文獻記載,「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正跟進百佳是否使用失實標籤,違反相關法例。[7]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8],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利用油魚的蠟質阻礙人體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減重目的,但此舉或有損建康。[9]

備注
↑ 註:市面上亦不同別稱,例如「圓雪」或「仿雪魚」等。
↑ 來源:Ruvettus pretiosus - FishBase
↑ 來源:食物安全中心新聞稿 23/1/07
↑ 註:美國曾於90年代禁運該魚,但現已解除。
↑ 來源:Chapter 26: Natural Toxins, Seafood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
↑ 來源:專家稱兩者不同種 澳洲籲勿吃油魚, 明報, 24/1/07
↑ 來源:百佳假鱈魚食壞人, 香港蘋果日報,24/1/07, 要聞 A1
↑ 來源:廉價油魚當鱈魚, 東森新聞報, 蕃薯藤 08/10/06
↑ 外部連結參考:[1][2]
其他參考:Collins Guide to the Sea Fishes of New Zealand, Tony Ayling & Geoffrey Cox, 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 Ltd, Auckland, New Zealand 1982 ISBN 0-00-216987-8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401885
2007-01-27 2:09 am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胃痙攣等不適。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澳洲政府亦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亦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而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但亦有指此舉有損建康。
參考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38: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6000051KK023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