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開始到現在

2007-01-26 4:34 am
請寫明佛教的由來(詳寫)
有趣的經歷(詳寫)
現在有什麼佛教的建築(在香港)
有多少個神(加名字)
要網址
更新1:

加習俗

更新2:

網址不可是 雅虎香港知識 !!!

回答 (1)

2007-01-26 4:47 am
✔ 最佳答案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或者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盤(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大眾部佛教,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略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30%)、台灣 (28%)、日本(71%)、韓國(23%)、蒙古(93%)等東亞地區以及泰國(94%)、柬埔寨(93%)、緬甸(90%)、越南(50%)、斯里蘭卡(70%)等東南亞國家,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徒人數有7億多,占世界總人口的11%。

另一種說法是佛教全世界有信徒7億8百萬。
佛教歷史

主條目:佛教歷史
香港的天壇大佛
放大
香港的天壇大佛
台北的十普寺
放大
臺北的十普寺

佛教由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35歲時創立,由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說法有兩種(參見釋迦牟尼條目),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23年5月月圓之日,另一種認為是在前589年或前588年。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雲游四方,度化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大。

釋迦牟尼死(入滅)後,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說教,通過幾次結集,成為經、律、論「三藏」。之後佛教在古印度發展非常迅速,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隨著形勢的發展,佛教修正並發展了釋迦牟尼的學說,分化為18個部(有的說是20個部)。1世紀時產生了大乘佛教。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主要影響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又分為兩個支派,一個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在漢朝時傳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後又傳入朝鮮、日本以及越南;另外一支則主要在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後來又傳入蒙古和中國東北等地區。
[編輯]

傳統的社會階級制度

印度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市農工商,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隸的地位。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賤民」,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untouchable)。 唐朝留學印度的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樣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五天」。)甚至當時人們認為,他們的「梵天祖公」在創造人時,婆羅門是從口生,剎帝利從肩生,吠舍從腹生,首陀羅則從足生。 賤民從地下出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了聖雄甘地的不懈革新,種姓制度仍然籠罩在印度社會上空。
[編輯]

反吠陀的思潮

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1. 阿耆多派:他們認為人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具有唯物論的思想,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
2. 散惹夷派: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說,認為哲學辯論,得不到最後的解答和知識,是一種主觀主義學派;
3. 末伽梨派:主張沒有業報,一切修行都徒勞,只要經過很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4. 不蘭迦葉派:也是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欲;
5. 波浮陀派: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便是死亡,爾元素永存,具有唯物思想;
6. 尼乾子派: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嚴禁祭祀,嚴格地不殺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戲稱為裸行外道,後來發展成為奢那教,在現在的印度,仍有一定的影響。

[編輯]

基本教義

主條目:佛教術語

根據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內容主要就是知苦與滅苦。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變化不已,這是宇宙的真相;而人們卻不明了這樣的事實,追求永恆不變,錯誤地以為有一個「自我」,延伸出「我所擁有」,抗拒改變,終究遭遇煩惱。煩惱的表現就是無止境的欲求(貪)、排斥(嗔)、與無知(痴),並不斷惡性循環。佛教認為一切生命由於自我意識的追求,而不斷地生死輪迴。

眾生可以經由八個正確的方法(八正道),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言語、正確的職業、正確的念頭、正確的禪定、正確的努力,而破除一切錯誤的知見與行為,熄滅了貪、嗔、痴,從煩惱里解脫,達到了真正的安樂(涅磐)。也可以通過菩薩行(十度波羅蜜或六度波羅蜜),而成為未來佛。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佛陀不是至高無上的神,而是覺者、人天的導師。佛教不認為有一個主宰世界的神或創世主,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任何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依循佛陀的正法而達到解脫。

(請參閱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菩薩行、三十七道品、五蘊)
[編輯]

佛教的影響

佛教在亞洲國家的影響最深,佛教思想已經融入到了信仰佛教國家的人民的生活中。但是在印度,佛教的影響力卻日趨衰落,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分佈也很零散。

佛教對盛行的國家和地區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包括文化、藝術等許多領域。

* 佛教藝術
* 佛教音樂
* 佛教美術

[編輯]

佛教典籍

主條目:佛經列表

佛教的典籍包括經、律、論三藏,佛經是佛說的經典。佛教三藏的全集則稱為大藏經。
[編輯]

佛教宗派
[編輯]

漢傳佛教的八宗

* 三論宗
* 天臺宗
* 賢首宗(華嚴宗)
* 禪宗
* 密宗(真言宗)
* 淨土宗
* 律宗
* 法相宗

[編輯]

藏傳佛教的教派

* 寧瑪派
* 噶舉派
* 薩迦派
* 覺囊派
* 噶當派
* 格魯派
* 希解派
* 覺宇派
* 廓扎派
* 夏魯派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46: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5000051KK036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