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朱邦復先生是偉大倉頡中文輸入法的發明家,現今仍在中國大陸埋頭苦幹研究,期盼以中文為基礎研究人工智能等的技術,終有一日使我們炎黃子孫能在電腦科技领域上吐氣揚眉!(個人意見)
朱邦復先生生平簡略
1) 我生於1937年,湖北黃岡,母親是第三房,飽受大家族之苦楚,她常年卧病。
2)父懷冰,自辛亥革命起獻身黨國,禀性剛直,不羣不阿,以致终生有權而無勢,加以清廉耿六,家無恆產,所幸窮而不困,得免於饑寒。
3) 初中就讀師大附中32班,第一天上英文課,老師黃培根說:湖北人分不出 L 及 N 兩個音,我不服。老師寫出 Line 及 Nine,我果然不會,惱羞之下,遷怒於英文,抗拒不習,致一生遭遇都深受影響。
4) 在就讀成功中學高三上,奉父命轉學台中一中,面對茫然的未來,我决定投身音樂、藝術。聯考前夕,為父所悉,堅時要我考理工,最後折衷下,得進台中農學院廝混了四年。
5)兵役畢,又因就業與先父意見不合,遂於63年移民巴西,我下定决心,如--果--找--不--到---真---理---的---道---路,就絕不隨波逐流,去爭奪那人人視為至寶的權勢和名利。
6) 65年,換了10多種不職業後,仍難忘情音樂,考入音樂學院,主修理論作曲。但卻抵受不物質的引誘。
7) 67年,先父病危,兼程返台,父見我後,未發一言,暝目而逝,人---的---存---在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嗎?.....難道人不能利用他的智慧,跳出小我的桎梏?
8) 72年6月,考進聖保羅市一家南美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公司,每週出版近百種各式刋物。身經歷,一份急件限一天晚上將一本約卅萬字的小說出版上市。心想如果國內知識傳播有這樣效率,國民教育水準提高的速度才能趕上時代的需求。只要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9) 73年回台灣,只得以謀生之餘力,默默耕耘。
10) 77年完成形意檢字法索引系統,並出版中文輸入研究一書,奠定了中文字母輸入方法的基礎。
*************************************************************************
附加的參考:
(1) 朱邦復----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9%82%A6%E5%BE%A9
朱邦復(1937年—),為中文終端機、倉頡輸入法、漢卡的發明人。由於其對中文電腦發展的眾多貢獻,台灣及香港地區的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1]、「中文電腦瘋子」[2]。
朱邦復除了從事中文電腦研究,也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哲理,著作等身,其中以漢字基因理論最為顯著。
中年以前
朱邦復生於1937年10月中國湖北省黃岡縣。父親朱萬蔭,字懷冰。母親為汪禪那,江蘇溧陽人。
幼年時期,經歷中國戰火,輾轉遷移,最後於中學入學年齡,落居台灣。中學求學階段,母親因病過逝,而父親原係軍人出身,個性爆烈,促使其埋首小說、音樂等中,養成思考習慣,求學至省立台灣農學院農藝系(現國立中興大學)畢業止。退伍後,曾在花蓮農校,短暫從事中學教職,後赴巴西發展,於巴西國立巴伊亞音樂學院專攻理論作曲。
之後停留在美國一段時間,後來因父喪回台。接著復返巴西進行投資,還過了一段時間的嬉皮生活,最後在當地一間出版社工作。
[編輯] 研究中文電腦的起因
在巴西四月文化出版社工作時,朱邦復已屆中年,在其37歲時,某日,目睹了一本書的出版過程,這對他成很大的震撼:當年的鉛字排版下,該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從打字、校對、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共只花了十二個小時。相較之下,由於朱邦復在台灣時曾涉獵出版業,知悉一本中文書通常至少要半年的時間,才能排印完成。在徹底研究出版的流程後,發現中文的瓶頸,完全在於文字的檢索系統上——中文根本沒有序位的觀念;即中文字典採用的檢索方式,依部首及筆劃數方式,無法提供序位,如英語字母ABCD的排序。
其結論為中文的印刷技術過於落後,因漢字古來沒有排序的作法,也還無法像西文字母,做到只用少數字母組成所有字。故其立志改良中文的印刷技刷,第一步為分析漢字組字,研究能用少數字母,而拼出文字的作法。為此,他開始一段剪貼字典的日子,以分析漢字,其後回台灣繼續研究。
(附註:當時對於中文排版的改良,台港是堅持正體字(所謂繁體字),所以排版耗月費日,時有全面擇英棄漢字之論,大陸的話,則是推動所謂簡化字、甚至拉丁化,逐年減少且限制鉛字數量,使印刷成本大幅降低,但表示文意的效率也跟著減低,同時破壞了中國的書寫文化,無利於教育與文化傳承)
(2) 朱邦復工作室 (著作下載)
http://www.cbf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