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忙分析這一篇詩詞..(急)

2007-01-26 1:09 am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請介紹一下這詩的寫作背景..用字遣詞..寫作手法..賞析

萬分感謝

回答 (4)

2007-01-26 1:21 am
✔ 最佳答案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解】: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

【評析】: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裏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瞭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游;風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愁?


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 成紀(今甘肅 泰安)人,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本詩是作者在唐玄宗 天寶年間,因遭排擠而離開長安,南下漫遊金陵時所作。通過登鳳凰臺所見的描寫,表達對黑暗政治的不滿。



本詩作者記敘了登鳳凰台的所見所感,詩中描繪了祖國河山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自己空懷壯志報國無門的感慨,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的痛恨。

賞析呢個應該你識解呢篇都應該識做?希望D資料幫到你,
你係咪讀文學要用?
UM,我諗賞析其實係你睇完篇詩/詞之後既分析都欣賞地方,
並唔係抄人地欣賞地方,所以我唔做賞析比你啦,
因為我都驚我錯=]
參考: home.ied.edu.hk/~s0326951/poem7l4.htm
2007-01-26 1:21 am
[注釋]
(1) 鳳凰台:古台名,故址在今中華門附近,今有鳳台路。
(2) 白鷺洲:古洲名,爲江邊沙洲,不是現在的白鷺洲公園。
(3) 浮雲蔽日:比喻讒臣當道。

[說明]
李白懷才不遇,離京南遊,在金陵遊了鳳凰台,大發對朝庭的牢騷,作了這首名詩。
他顯然以天下賢才(包括他自己)比作鳳凰;賢才不被重用,剩個空台伴著寂寞的東流水了。三四句歎息三國吳宮只剩野草閑花,已經難覓舊徑,晉朝的貴族則都埋在古墓裏了。五六句寫臺上看到的景物;三山遠隔雲煙,如在天外;白鷺洲被大江沖割爲濛濛沙洲。最後歎息報國無門,愁悶萬端,是美麗的金陵風物爲李白暫時解說了苦惱。
出處﹕
http://www.njfzm.com/fzmbig5/whcl/qgmp/djlfht.htm
2007-01-26 1:21 am
這詩的意思,大概如此:


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只有江仍不停地流著。
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廢,只見一條徑蜿蜒其中,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長江東岸三座山峰,一半被雲遮住,彷彿遙遠到青天之外,流水被江中白鷺棲息的沙洲分隔成兩股水流。
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愁緒悠悠。寫出心情的沈痛。

2007-01-25 17:24:46 補充:
當時李白應該正在愁思

2007-01-25 17:38:10 補充:
【評析】: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裏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瞭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2007-01-25 17:40:08 補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 成紀(今甘肅 泰安)人,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本詩是作者在唐玄宗 天寶年間,因遭排擠而離開長安,南下漫遊金陵時所作。通過登鳳凰臺所見的描寫,表達對黑暗政治的不滿。 本詩作者記敘了登鳳凰台的所見所感,詩中描繪了祖國河山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自己空懷壯志報國無門的感慨,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的痛恨。http://bh.hkcampus.net/~bh-chin/subhtml/5/7.4.doc

2007-01-25 17:41:42 補充:
1 金陵:今江蘇 南京市。2 鳳凰臺:在金陵 鳳凰山上。3 吳宮:三國時吳國以建業(唐的金陵城)為都城,造有王宮。4 幽徑:僻靜的小路。5 晉代衣冠:指東晉豪門權貴。6 古丘:古墓。7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8 浮雲:指奸臣之言。9 日:皇帝的象徵。
2007-01-26 1:15 am
寫作手法is詩~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14: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5000051KK022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