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甚麼古蹟(20)分

2007-01-26 12:58 am
香港有甚麼古蹟(20)分
請告訴我關於香港的古蹟,愈多愈好..........

回答 (5)

2007-01-26 1:00 am
✔ 最佳答案
1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2 銅鑼灣天后廟
3 柴灣羅屋
4 舊灣仔郵政局
5 香港禮賓府
6 聖約翰座堂
7 李鄭屋漢墓
8 前九廣鐵路鐘樓
9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10 前九龍寨城衙門
11 荃灣三棟屋村
12 新田大夫第
13 龍躍頭覲龍圍門樓
14 廈村楊侯宮
15 沙田王屋村民宅
16 鏡蓉書屋
17 元朗屏山鄧氏宗祠
18 西貢洪聖古廟
2007-01-27 10:14 pm
宋王臺。歷史背景

宋朝末年,宋室遺裔益王昰和衛王昺南下避元兵,曾在九龍短往過一段時期。二王抵港時,哥哥益王年僅十歲,後稱端宗;衛王是弟弟,陸秀夫在厓門背負着投海的便是他。宋末二王在九龍只停居半年,又再他遷。

宋亡後,有紀念二王避居海隅的人,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字。歷元明兩代,刻字受風雨剝蝕,日漸模糊。及清朝嘉慶年間,發起重修。現存的「宋王臺」三字,是舊有的還是重修時新刻的,已不可考。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後,英國人對宋王臺也不敢 輕視,特稱之為「聖山」(Sacred Hill)。隨着九龍城一帶的大規模開發,立法局華人代表何啟,於一八九八年八月十五日代表九龍居民要求港府立例保存這一具紀念性的古跡。這一動議立法局通過,港府遂撥款在宋王臺四周加建圍牆,並豎立碑誌。

及至一九四三年,日本人侵佔香港後,為着戰爭的擴展,要增闢啟德機場。宋王臺首當其衝,巨岩慘被轟裂,拋滾山腳。香港光復後,港府繼續擴建機場,剷平了聖山,原
有的宋王臺址,便成了啟德機場的一部分。後因九龍城街坊會的請求,港府派工人割下殘餘的刻字岩石,在宋王臺原址以西一百米的地方,興建一個宋王臺公園,將歷劫苟存的「殘石」擺放園中,於一九六零年開幕,供人憑弔。

(三)文物簡介

(1)宋王臺碑石



(2)宋王臺遺址碑記:宋王臺公園初建曾立一碑 記,以簡介宋帝昺的事跡。此碑文有英文譯本,以供外籍人仕細閱。

青山寺(青山禪院): 歷史背景

在南朝劉宋年間,相傳有一位印度佛教高僧乘坐大木杯渡海南下,人們就稱他為「杯渡禪師」。到達屯門的青山後,杯渡禪師在山上的寺廟歇息居住,然後又循海路離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僧,就在青山上建了杯渡庵。

隋朝時,朝廷曾改杯渡庵為普渡道場,至唐又改為雲林寺。在北宋宣和年間,徽宗崇信道教,乃將其改為寺院道場,名斗姆宮。及至元代,又改稱青雲觀,一直至民國初年。

民國初年,本港商人陳春亭到青山遊歷,夜宿青雲觀,有感此乃修道之所,便與業主屯門陶氏商議,重修該地寺觀。一九一八年,陳春亭往寧波觀宗寺出家,法號顯奇,後返回青山,積極修築今日的青山寺,並一併重修歷史悠久的青雲觀。到了一九二零年,各項工程完竣,大功告成。

(三)文物簡介

(1)青雲觀:北宋徽宗時,把杯渡庵改為道場,因此在青山寺的大雄寶殿旁,至今仍有一座供奉觀音和斗姆的青雲觀。青雲觀內的古物包括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該觀在重修時所鑄造的銅鐘,而青雲觀正門的石額也是道光年間所刻,歷史悠久。



(2)「高山第一」石刻: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到潮州擔任刺史。韓愈途經香港的屯門時,順道遊覽了青山,並留下「高山第一」石刻。



(3)杯渡禪師像:青山寺內仍有一處不為遊客注意的杯渡岩,岩內供奉了杯渡禪師的塑像。五代十國時期,香港一帶屬南漢管轄。當時,南漢國君劉氏因信奉佛教,故命人製造杯渡禪師的塑像。由此推算,杯渡禪師像已有千年的歷史,可謂本港罕有的古物。



(4)挹曉亭:登山途中有一亭,名挹曉亭,為本港名人何東所建。一九二二年,何東與夫人登山遊歷青山寺,因體諒遊人登山之苦,便興建這亭,供人休息。挹曉亭旁有一石碑,為顯奇法師在一九三二年所立,記載此亭的來龍去脈。



(5)香海名山牌坊:一九二七年及一九二八年,港督金文泰曾兩次遊歷青山,對那裏的風光大為讚賞,便於一九二九年建立了香海名山的牌坊,牌坊上「香海名山」四字就是他所有題的。

吉慶圍:歷史背景

北宋時期,吉慶圍的祖先鄧氏從遙遠的北方遷居到錦田。而吉慶圍則建於明憲宗成化年間,是鄧伯經等所建。初無圍牆,至清康熙初葉,為防盜寇才增建青磚圍牆。圍牆四角,均築炮樓,並加連環鐵門。圍外有深壕,圍內列築居室,作為住宅之用,每宅有廳房、室、及炊廚等,建來給子孫分居。

一八九八年,英國強迫清廷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政府於一八九九年四月接管新界時,錦田居民初不知道清政府與英國訂有租借條約而據守吉慶圍,抗拒接管。最後,英軍攻入吉慶圍後,將吉慶圍的大鐵門搶走,運往英國蘇格蘭。

至一九二四年,鄧族後人才向港督史塔士(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 K.M.G.)請求發回鐵門修復。次年,鐵門終於平安地運返原處。

(三)文物簡介

(1)外圍建築:從外面觀察,吉慶圍猶如一座嚴密設防的小型監獄般。圍邊長八十米,牆高七米。四角有炮樓,炮樓上有槍孔,用作發射槍炮。入口則只有一個,位於城圍的西側。



(2)鐵門:這扇門十分特別,以連環扣形式鑄造,沒有連接口。



(3)鐵門碑文:為了紀念鐵門回歸一事,鄧氏後人在鐵門旁刻了一塊石碑。



(4) 內圍建築:整個圍村內部設計井然,在佈局上呈對稱的縱軸架構。由圍村直達末端的祖廟,有一條南北互通的主要街道,將整個圍村分為左右兩半。左右兩旁作為住宅,住宅間又以街道分隔。圍村內的房屋原以磚塊砌成,屋頂以杉木為標,再鋪以瓦面。可惜,現時不少原有村屋已改建為西方別墅式建築。

東涌古城:歷史背景

東涌古城始建於南宋初年。南宋淳熙年間(十二世紀初),大嶼山的私梟很是活躍,他們販運私鹽往廣州,組織日見龐大,甚至聚眾攻襲督府,當局派經略錢之望統軍戡剿。錢之望平定禍亂以後,為了確保海隅安寧,更差遣三百名「摧鋒水軍」駐守在東涌,這三百名軍兵便興築一個寨城戍衛。過了三年,大嶼山鄰近平靜無事,三百名「摧鋒水軍」因而被撤調;其中的一百五十名改駐九龍,後來由他們始築九龍寨城。因此東涌古城的歷史,比九龍寨城更久遠。

到了清代,海盜幫眾如鄭連福和張保仔等,見東涌港口可泊船,亦曾以東涌為根據地,當然古城亦加以運用。其後張保仔投降,清庭為了加強海防,在嘉慶年間,依據宋代舊城遺址,砌石改建炮台及兵房,又將當年攻剿張保仔等所鑄造的部份鐵炮,置放在內,這就是東涌古城的由來。

一八九八年,英國強迫中國租借新界和離島,東涌炮台便遭廢棄。在抗日期間,炮台曾遭日軍佔據。後來,炮台成為了警署及東涌公立學校。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炮台被列為古蹟。一九八八年,政府派員進行修茸,目標是恢復東涌古城原貌和穩固城牆。

(三)文物簡介

(1)城牆、城門:古城佔地不很大,僅得三面城牆,南垣靠山嶺,無通道。北面正門原稱「拱宸」,今橫匾已失。東門名「接秀」,鄰接上嶺皮村,早已用磚堵塞。西門為「聯庚」,緊貼下嶺皮村,亦堵塞不能通行;三門皆有小望樓。北垣和東西二門的頂牆,都是丈餘闊,有石階登臨。



(2)鐵炮:六尊古炮陳列在北垣上。六炮的重量不等,有重二千斤,有重一千五百斤,亦有重一千二百斤和一千斤的。炮身都有鑄字,但其中許多字跡已模糊。



(3)炮房:炮台的後方有一所小房子,原為兵營總部。後來,東涌公立學校及東涌鄉事委員會也先後在此設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佔香港,此處曾被日軍佔領,作為軍事用途。現時,炮房作為展覽中心,陳列東涌炮台的圖片及照片,以供遊人參閱。

2007-01-27 14:19:14 補充:
李鄭屋古墓是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的。墓中的物品,據考證是中國漢代的遺物,這證明大約二千年前,已有中國人在九龍半島一帶活動。 三楝屋位於荃灣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約二百年前由陳氏族人蓋建。1980年時由於發展荃灣新市鎮,三楝屋的居民都搬走了,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2007-01-26 1:20 am
1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2 銅鑼灣天后廟
3 柴灣羅屋
4 舊灣仔郵政局
5 香港禮賓府
6 聖約翰座堂
7 李鄭屋漢墓
8 前九廣鐵路鐘樓
9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10 前九龍寨城衙門
11 荃灣三棟屋村
12 新田大夫第
13 龍躍頭覲龍圍門樓
14 廈村楊侯宮
15 沙田王屋村民宅
16 鏡蓉書屋
17 元朗屏山鄧氏宗祠
18 西貢洪聖古廟



李鄭屋古墓
是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的。墓中的物品,據考證是中國漢代的遺物,這證明大約二千年前,已有中國人在九龍半島一帶活動。

三楝屋
位於荃灣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約二百年前由陳氏族人蓋建。1980年時由於發展荃灣新市鎮,三楝屋的居民都搬走了,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宋王臺公園
宋代時,元兵南下,帝罡、帝昺二人流亡到九龍城附近居住,但很快又避難到大嶼山的東涌。後人為紀念二人,便在附近的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日佔時候,巨石被炸倒,幸好沒有完全炸碎,後來餘下的石塊被安放在現在的宋王臺公園裏。

東涌古堡
位於大嶼山東涌,建於清代。古堡內的主牆上有清代鑄造的六枚大砲。是當年鎮守香港的重兵器。

張保仔洞
張保仔是清末一個海盜,擁有武裝帆船千艘以上,隨眾達四萬多人。1810年張保仔接受政府招降,改名張寶。張保仔洞就是他藏寶的地方,現已成為香港的旅遊區,遊客到長洲,必會到此遊覽一番。

青山禈院
又名杯渡寺,位於屯門,相傳是紀念一千多年前晉代一位高僧杯渡禪師,他曾在這裏居住。到民國初年重建時才改為「青山禪院」。

吉慶圍
九百多年前,宋代一位姓鄧的官員,來到新界錦田定居,後來他的子孫在錦田建造了吉慶圍,這座圍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圍村的連環鐵門是該村的古蹟,鑄於清代康熙初年,鑄工精良,至今不秀蝕。`

曾氏大屋
位於沙田紅梅谷,原名叫山下圍,因為村民皆姓曾,所以也叫作曾氏大屋。由於大屋仿照中國古堡式圖則興建,而且留存許多古畫、石刻等,因此,港府決定列為文物,供人遊覽。
參考: me
2007-01-26 1:17 am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一九八七年修繕後,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博物館,供公眾人士參觀。三棟屋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2007-01-26 1:01 am
李鄭屋古墓
是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的。墓中的物品,據考證是中國漢代的遺物,這證明大約二千年前,已有中國人在九龍半島一帶活動。

三楝屋
位於荃灣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約二百年前由陳氏族人蓋建。1980年時由於發展荃灣新市鎮,三楝屋的居民都搬走了,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宋王臺公園
宋代時,元兵南下,帝罡、帝昺二人流亡到九龍城附近居住,但很快又避難到大嶼山的東涌。後人為紀念二人,便在附近的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日佔時候,巨石被炸倒,幸好沒有完全炸碎,後來餘下的石塊被安放在現在的宋王臺公園裏。

東涌古堡
位於大嶼山東涌,建於清代。古堡內的主牆上有清代鑄造的六枚大砲。是當年鎮守香港的重兵器。

張保仔洞
張保仔是清末一個海盜,擁有武裝帆船千艘以上,隨眾達四萬多人。1810年張保仔接受政府招降,改名張寶。張保仔洞就是他藏寶的地方,現已成為香港的旅遊區,遊客到長洲,必會到此遊覽一番。

青山禈院
又名杯渡寺,位於屯門,相傳是紀念一千多年前晉代一位高僧杯渡禪師,他曾在這裏居住。到民國初年重建時才改為「青山禪院」。

吉慶圍
九百多年前,宋代一位姓鄧的官員,來到新界錦田定居,後來他的子孫在錦田建造了吉慶圍,這座圍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圍村的連環鐵門是該村的古蹟,鑄於清代康熙初年,鑄工精良,至今不秀蝕。`

曾氏大屋
位於沙田紅梅谷,原名叫山下圍,因為村民皆姓曾,所以也叫作曾氏大屋。由於大屋仿照中國古堡式圖則興建,而且留存許多古畫、石刻等,因此,港府決定列為文物,供人遊覽。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5000051KK021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