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詳細資料!!!!!!!!!!

2007-01-26 12:45 am
漢族的詳細資料!!!!!!!!!!

回答 (4)

2007-01-26 12:48 am
✔ 最佳答案
漢族文化
[編輯]
語言
參見:漢語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書寫。

[編輯]
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編輯]
服飾
參見:漢服

漢族自己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下令全國剃髮易服,隨後舊漢服基本上消亡。在隨後的三百年左右的時間里,原屬滿洲民族的服裝,也逐漸被漢族接受,成為漢族自己的民族服裝。

[編輯]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説明
春節 陰曆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賞燈)
清明節 陽曆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劃龍船
七夕 陰曆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説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曆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曆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曆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漢族 汉族


總人口: 13億
分佈: 是以下地區的主體民族:
大中華地區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澳門
新加坡
聖誕島 (澳大利亞)
檳城 (馬來西亞)
其它主要分佈地區:

泰國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美國
越南
菲律賓
緬甸
加拿大
俄羅斯
澳大利亞
參見海外華人

語言: 漢語
宗教信仰: 主要是儒教、道教、佛教
參見: 漢族民系、中華民族
漢族 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e) { var tocShowText = "顯示"; var tocHideText = "隱藏"; showTocToggle(); } //]]>

[編輯]
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余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從清朝開始,漢族又逐漸遷徙至中國東北。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編輯]
分佈
漢族人口99%以上都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分佈於各個省份;在臺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地區 人口 占該地區百分數
中國大陸 1,201,809,000 (2005年) 92%
臺灣 22,436,000 (2005年) 98%
香港 6,554,000 (2005年) 95%
澳門 462,000 (2005年) 97%
總計 1,231,261,000

漢族在新加坡、聖誕島(澳大利亞)、檳城(馬來西亞)也是當地的主體民族,分別占總人口的77%、70%和56%。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

大洲/國家 人口 占該國百分數 占海外漢族人口的百分數
亞洲 28,800,000 (1998年) 81%
柬埔寨 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亞 7,300,000 (2003年) 3.1%
日本 175,000 (2003年) 0.1%
朝鮮 50,000 (2003年) 0.2%
韓國 100,000 (2003年) 0.2%
寮國 50,000 (2003年) 1%
馬來西亞 7,000,000 (2004年) 30%
緬甸 1,300,000 (2003年) 3%
菲律賓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 (2004年) 76.8%
泰國 7,300,000 (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 (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 (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 (2004年) 3.69%
美國 2,400,000 (2000年) 0.8%
歐洲 945,000 (1998年) 2.6%
俄羅斯 680,000
法國 300,000
英國 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 (1998年) 1.5%
澳大利亞 454,000 (2003年) 2.5%
紐西蘭 115,000 (2003年) 2.8%
非洲 126,000 (1998年) 0.3%
南非 100,000 (2003年) 0.2%
總計 35,175,000 100%
2007-02-04 12:43 am
用人D嘢就請列明出處,係好嘅,人地都會選你啦。抄咗人咁多野都唔俾番D credit人,太不應。
2007-01-26 8:13 pm
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語言
主條目:漢語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書寫。



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傳統節慶
節日名稱 日期 説明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賞燈)
清明節 清明點 祭祖、掃墓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劃龍船
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七姐誕,神話傳説中鵲橋相會之日,乞巧許願之日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


食俗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麵、?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麵、四川擔擔麵、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彙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穀,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曆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薑,因為鮮薑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根據中國政府的鑑別和區分,公元 2000 年時全國共有 56 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佔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當然,超過 10 億的漢族龐大人口,是 5000 多年來融合了無數部族、民族所形成的結果。

漢族歷史文化悠久,發展深厚的耕讀文明——以農業經濟為支柱,以儒家禮教為社會基礎的文明體系。 100 多年來,以商業為主導,重視功利,強調競爭的西方近代文明衝擊中國,部分中國人倣效西方以都市為據點,發展工商業及西式教育,務求將中國推向現代化。而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人,亦以漢族為主。漢族人口散布在中國東部的農業地區,即內地十八省,佔全國面積約三分一,其餘三分二屬於邊疆地區,散布了不同的少數民族。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 「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2007-01-26 12:50 am
漢族 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目錄 [隐藏]
1 歷史
2 分佈
3 文化
3.1 語言
3.2 姓氏
3.3 飲食
3.4 服飾
3.5 傳統節慶
4 民系
5 參考資料
6 參見
7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余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編輯] 分佈
Image:China ethnolinguistic 83-zh.jpg
中國大陸的民族分佈漢族人口99%以上都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分佈於各個省份;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地區 人口 占該地區百分數
中國大陸 1,201,809,000(2005年) 92%
台灣 22,436,000(2005年) 98%
香港 6,554,000(2005年) 95%
澳門 462,000(2005年) 97%
總計 1,231,261,000

漢族在新加坡、聖誕島(澳洲)、檳城(馬來西亞)也是當地的主體民族,分別占總人口的77%、70%和56%。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

大洲/國家 人口 占該國百分數 占海外漢族人口的百分數
亞洲 28,800,000(1998年) 81%
柬埔寨 150,000(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亞 7,300,000(2003年) 3.1%
日本 175,000(2003年) 0.1%
朝鮮 50,000(2003年) 0.2%
韓國 100,000(2003年) 0.2%
寮國 50,000(2003年) 1%
馬來西亞 7,000,000(2004年) 30%
緬甸 1,300,000(2003年) 3%
菲律賓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2004年) 76.8%
泰國 7,300,000(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2004年) 3.69%
美國 2,400,000(2000年) 0.8%
歐洲 945,000(1998年) 2.6%
俄羅斯 680,000
法國 300,000
英國 247,403(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1998年) 1.5%
澳洲 454,000(2003年) 2.5%
紐西蘭 115,000(2003年) 2.8%
非洲 126,000(1998年) 0.3%
南非 100,000(2003年) 0.2%
總計 35,175,000 100%


[編輯] 文化

[編輯] 語言
主條目:漢語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書寫。


[編輯] 姓氏
姓氏多為單字。和其他民族的基本不同。如張、李、王等……


[編輯] 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編輯] 服飾
主條目:漢服
漢族自己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下令全國剃髮易服,隨後舊漢服基本上消亡。漢族被迫接受滿洲民族的服裝,在隨後的三百年左右的時間里一直是漢族的民族服裝。


[編輯] 傳統節慶
節日名稱 日期 説明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賞燈)
清明節 清明點 祭祖、掃墓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劃龍船
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七姐誕,神話傳説中鵲橋相會之日,乞巧許願之日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


[編輯] 民系
例如,就南方漢族而言,有說閩語的閩南、興化(莆仙)、潮汕,說客家話的客家、東江本地,說粵語的廣府、粵西、四邑、桂南等民系。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5: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5000051KK020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