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新年,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按照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大年初一。農曆節氣非常準,新年到,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甦,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固定的風俗習慣:
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農曆新年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農曆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濬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辦年貨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年初一走親訪友拜年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年畫、燈籠和鞭炮
貼年畫和貼春聯都起於貼門神。年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了。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時的門神畫演變而來的。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講究工整、對偶、簡潔,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願意精選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相傳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農曆新年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闔家團圓,熬年守歲
農曆新年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年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共享天倫之樂。
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敬神佛和拜年
待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上新年新裝,先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過年才算真正結束了。